首選珍藏
收藏Formosa——梭德 Hans Sauter
德國人梭德於一九○二年三十一歲時來到臺灣,在岡山擔任高中教員,首次採集椿象、蚜蟲等半翅目昆蟲,各地的研究者整理了得自梭德的標本之後,將這些生長活躍在福爾摩莎的新物種公諸於世,已知總共發表了超過三百篇文獻。
一曲唱罷煙花杳──臺灣藝旦的生涯與身世
臺灣藝旦主要始於清同治年間到臺灣藝旦主要始於清同治年間到臺灣光復為止,她們從小就得學習詩文戲曲,陪伴客人作對唱酬,完全以技藝與應酬手段取勝。在日本人的箝制下,時時流連酒樓與藝旦間的臺灣文人或富商多和才華橫溢的藝旦們產生惺惺相惜之感,以漢文化交流為契機,留下了許多詩與情。
高山獵手——布農族射耳祭
世居中央山脈的布農族傳統以農耕、射獵、採集為生,非常重視歲時祭儀,從年首到年尾舉行各種祭典祈求相應的保佑,其中又以射耳祭(打耳祭)最為重要,也是臺灣原住民中布農族獨有的祭儀。
平衡、拋接與翻騰
當民俗特技躍上舞台,成為眾多表演藝術品類之一時,無可避免受到專業表演的角度審視,當代觀眾對於劇場表現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傳統把式如何突顯自己的特色?在大陸出神入化的傳統雜技,以及聲光炫目的太陽馬戲等傳統與前衛的光譜間,台灣的民俗技藝如何為自己定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