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的納西族裡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述說著一對相愛的青年男女因為無法在一起而其中一方為愛而殉情的種種過程。
一九四五年為日本統治臺灣四十週年,本文介紹了臺灣總督府為了展現治理臺灣的政績,而決議舉辦的大型博覽會──「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巴斯達隘是賽夏族全族參與的重要傳統祭儀,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十年舉行大祭。祭典期間的儀式和歌舞相當繁複,共有「迎靈、延靈、娛靈、逐靈、送靈」五個流程,之後完成「祭後儀節」,所有巴斯達隘儀式活動才算結束。
女人島傳說流傳於臺灣東部海岸的原住民部落,包含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也是當地原住民部落定期舉行海祭的古老源由。
「夜巡」即為道教神祇所為之「暗訪」,是一種在夜間遶境的例行性活動。入夜後,城隍爺派遣部將巡行境內各地訪查是否有邪魔陰煞出沒,並加以驅逐、綏靖地方。
萬金地區的平埔族人逐漸接受天主教信仰、形成教友村,萬金天主堂遂成萬金居民的生活文化重心。每年聖誕節,教友們會布置馬槽裝飾與燈飾,舉平安夜活動,迎接聖子降臨人間,並與親友一同歡度佳節。
阿美族為農耕社會,種植與收穫是部族中一等一的大事,需要舉行盛大的慶典以感謝天上神靈與自然精靈,因而在收割之後便召集全體族人舉行豐年祭。
在祭孔釋奠典禮中於孔廟演出的佾舞源起於周朝的雅樂舞,以禮、樂相互搭配進行的儀式,來表現對於祖先的崇敬之情。今日臺灣祭孔的佾舞多為文舞,由排列整齊的佾生手持籥翟依照既定的動作獻禮演出,並配合奏樂的樂生與司儀的禮生來完成祭儀。
臺灣的王船信仰源自於高溫多溼、瘴疫橫行的中國華南沿海,自古形成了祭拜瘟神疫鬼、再以船隻恭送出海,希冀能驅逐惡疫。在清代逐漸變化為以俗稱「遊天河」的燒船方式來代替送船出海,以免禍延他鄉。
「放天燈」此一原本帶有宗教色彩、名聲不彰的地方傳統民俗,經由平溪在地人士的努力推廣,逐漸獲得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重視,再加上每年活動內容求新求變,時至今日已發展為臺灣獨具風格的一大觀光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