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圖 / 何宣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本月中旬筆者在南方澳地區採獲了一尾相當奇特的鰻魚,經攜回鑑定後,確認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奇鰓鰻(Blachea xenobranchialis),這是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上相當重大的發現。也印證了黑潮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臺灣帶來更多我們尚未發現的新物種。
奇鰓鰻是在1980所發表的新屬新種,屬於康吉鰻科的成員之一,其屬名是為了其主要特徵是部分鰓條骨末端外露,以及側線神經結相當大,位於皮下,上下具有兩個開口,並由梳子狀的特化鱗片將皮膚撐起以利水流經過,這是世界已知所有鰻魚物種中唯一具有這種特徵的物種。過去學界皆認為只有1屬1種存在,一直到2004年才又在斐濟群島發現另外1個同屬新種。
奇鰓鰻具有外露的鰓條骨以及相當大的側線神經結(兩兩粉紅色色塊中間),是所有鰻魚中最特別的一種。
此標本目前典藏於屏東國立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
奇鰓鰻在原始發表時僅有3尾雄魚,分別採自印度洋的莫三比克灣以及馬里亞納群島水深約300公尺處,隨後在1984年在澳洲北部曾有過記錄。從此之後,便沒有任何相關的採集記錄。本種的原始作者Dr. David Smith在獲知闊別了二十年後竟然在臺灣採到了標本顯得特別興奮,這尾標本除了是太平洋北部的首次紀錄,同時也是第一次紀錄的雌魚標本。目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教授的研究團隊正與Dr. Smith合作進行臺灣康吉鰻科的分類研究。
所有鰻魚的共同特徵就是他們都具有狹首幼生又稱柳葉鰻的階段,這樣的階段適合長時間的漂游,以利找尋到更好的棲息地,有些鰻魚的幼生甚是可以漂游達數年之久!太平洋中部地區已經被證明是許多鰻魚的產卵場,鰻魚卵孵化則會隨的不同的洋流飄送到各地。西太平洋地區的黑潮主要是由南向北,因此將許多鰻魚幼生從太平洋中部帶到臺灣及日本等地區,許多鰻魚成熟後都會洄游到太平洋中部去產卵,一代一代地重覆著一樣的洄游路徑。根據推論,奇鰓鰻應該也不例外,這尾標本的卵巢已經接近成熟狀態,所以她的產卵場很有可能是臺灣往南的地區,例如菲律賓或印尼。
過去十多年來,在宜蘭大溪跟南方澳的漁民的協助之下,中研院已經發現至少200新紀錄的深海魚,其中有超過20個種更是世界新種。到現在為止,每次到漁港去採集都還是有新的發現!漁民除的捕魚帶來收益外,同時也替我們帶回許多珍貴的研究題材,這是我們相當感謝的地方!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魚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