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石滬數量豐富、造型優美,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們存在於潮間帶上,用來捕魚,堪稱台灣最有潛力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源之一。
明治三十(一八九七)年三月三十日,由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技師成田安輝完成向民政局長水野遵提出綠島、蘭嶼的實地調查報告。報告中記載地理及風土民情。並附有手繪圖案,描繪住屋形式、生活用品及捕魚工具。
珠光鳳蝶與姬獨角仙是台灣特有種昆蟲,前者只能在蘭嶼看到,後者則分布於蘭嶼、綠島和台東。
為適應熱帶氣候,達悟男子平常上身著無領無袖短背心,下身繫丁字帶;男短上衣前後各有白、黑或藏青相間的條紋,丁字帶兩端夾織黑或藏青色橫條紋,並依年齡大小施以不同數目的橫條紋。
澎湖天后宮是臺灣創建最早的媽祖廟,迄今至少有四百多年歷史,澎湖天后宮以面朝港口、背倚小丘之姿屹立於山坡上,形成前水後山的佈局,不僅具有風水意義,其坐北朝南的地理位置,更顯地位之崇高。
石滬是古老智慧的結晶,因應自然環境、就地取材的人工捕魚陷阱。澎湖縣共五百八十七口石滬,密度堪稱世界第一。
達悟歌謠與庶民文化數位典藏計畫用數位化的方式賦予蘭嶼文物另一個生命,提供了計畫一個良好的溝通管道和平台,當島上的人手邊擁有想要保存的文物時,也樂意提供給計畫團隊進行數位內容轉換。
澎湖天后宮是臺澎地區最古老的媽祖廟,原稱「娘媽宮」,曾歷經多次重修,有前殿、正殿及清風閣三進並帶有左右護龍,依地勢節節升高,主體結構為大木造的檜木梁柱,殿內的木雕、木作、鑿花、彩繪、石雕、泥塑、剪黏均保有傳統工藝特色。
金門明末時曾是鄭成功家族抗清的據點,到了現代,更成為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與八二三砲戰等國共大戰的戰場,留下不少戰地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