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全形拓是十九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特別技藝,結合素描、繪畫、傳拓、剪紙,在平面的拓紙上傳達立體的青銅器形制與花紋。自攝影技術發達之後,需要高超技巧、慢工細作的青銅器全形拓...
居延漢簡是1930年代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在內蒙古額濟納河,也就是漢代居延地區的烽燧與關塞遺址中發發的木簡,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發現。
饕餮紋(今又稱「獸面紋」)常見於玉器和青銅器之上,在商代早期的青銅器上,饕餮紋開始出現,中期開始興盛;到了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佔據紋飾的主要地位,成為一時風尚;至西周晚期日漸式微,僅為次要部分裝飾,到春秋戰國時代幾近消失。
自從明末清初歐洲使節將鼻煙壺傳入中國後,鼻煙壺被加進了東方元素,成為清宮時至今日的中西合璧文物之代表,並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民族藝術。人們漸漸忽略其原有的實用功能,進而將其轉化為政治犒賞、官場文化、休閒與玩賞層面的藝術品。
陳鳴遠,明末清初製陶名家,他在工藝上結合了中國的書法、繪畫的內涵,將日用紫砂器具與文玩提高到富有美學的境界,賦予更高度的文人氣息。〈紫砂柳條八果〉是他主要以捏塑手法製成,並善用紫砂泥色特性、又蘊含的吉祥寓意的作品。
青銅器在十三行遺址出土了二百多件,包括青銅刀柄、錢幣、鈴鐺、箭頭等等,在臺灣當時並無製作銅器的技術,因此推測這些青銅器可能都是交易而來的物品。
臺灣擁有眾多宗教建築,在受到保存法保護的各類文化資產中,宗教性建築占有相當高的比例。有聚落的產生便有信仰的建立,加上各種族群引進不同神祇,地方上蓋起越來越多的廟宇。人與寺廟的互動也構成文化景觀,包括定期舉辦的宗教儀式祭典,也是目前保存法欲加強維護的項目。
幾百年前臺灣的原住民用不到金錢貨幣,那時也還沒有中國漢人定居在這裡,為什麼在這裡會找到這麼多上面多了洞的中國銅錢呢?這時候我們就要請專業的時空偵探:考古學家出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