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pleViewer requires Macromedia Flash. Get Macromedia Flash. If you have Flash installed, click to view gallery.

陰陽堂

有人說,「吃」讓人有好心情。一杯溫牛奶,一塊巧克力,或是一杯暖手也暖身的熱茶,都能舒緩情緒1。〈臨時預約-陰陽堂〉,便是將飲食連結人們的身心,藉由當季食材療癒人心的故事。

節氣與清明

在本期的「春季篇」裡,畫者帶入節氣的概念,引領大家來到清明時分。節氣是古人沿用至今、指導農務生產與反應氣候的曆法,而「清明」在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裡排第五。此時春暖花開、草木萌芽,環境一片清麗明朗,稱做「清明」。「清明」這個節氣和「清明節」互有連繫。《荊楚歲時記》2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3大麥粥。」意指「寒食」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此時風狂雨驟,需停炊三日,把事先準備好、加入了麥芽糖的杏仁糊粥當成主食。因為寒食的日子與節氣的「清明」相近,寒食的活動又常延續到清明,兩者之間漸漸沒有什麼區別。直到今日,清明節幾乎已經取代了寒食節。雖然「清明節」是從「清明」演變過來的節日,但除了氣候上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其特殊的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在臺灣,清明前後仍有冷鋒過境的情況,氣候仍不算穩定。有這麼一句俗諺形容得很貼切:「三月初,寒死少年家。」

吃在清明

清明節沿襲寒食的傳統,吃的是事先準備好的餐食。根據古書記載,直到隋唐時代,寒食節都是以一種用麥芽糖熬煮成的杏仁糊粥為食,此粥名為「醴酪」。到了現代,且看故事中一桌子的美味-口感溫潤的山藥零餘子拌飯、裹著豆沙內餡的青糰子,以及善用當季新芽的涼拌豆芽,都是屬於春天的好滋味。在臺灣,吃潤餅幾乎是家家戶戶清明節時的傳統,而漫畫裡也勾勒出特製的零餘子泥潤餅。此外,用鼠麴草揉入糯米糰、再裹入餡料的「草仔粿」,或客家人用艾草做成的「艾粄」,都是臺灣人在清明時節常吃的食物。

多出來的孩子-零餘子

本篇漫畫除了描述清明時節的飲食,也不時出現一種小巧可愛的植物-零餘子。《本草綱目》記載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瀉、化痰涎、潤皮毛」。山藥在臺灣的產季通常是十月到隔年三月。而零餘子生長在薯蕷、山藥等葉子之間,皮薄而味道良好。據陽明山新安示範班的大哥表示,零餘子小歸小,營養成分卻比山藥本身來的高,但因為品種各異,口感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