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pleViewer requires Macromedia Flash. Get Macromedia Flash. If you have Flash installed, click to view gallery.

Taiwan Shield

在浪濤之下,台灣美麗的貝類被擬人化了,並在角色的造型上保留了原本貝類生物的生態特徵與習性,讓我們不由得覺得「如果牠化身為人,就該是這樣子也說不定」...

暗殺者-浴血的王子 芋螺

「芋螺」為腹足綱(Gastropoda)芋螺科(Conidae)下的軟體動物

「芋螺」的外型為圓錐或雙錐形,殼質堅硬,殼表面具有多樣化顏色的圓點、雲狀斑或軸線等不同形狀之花紋。通常生活於熱帶或亞熱帶的淺海水域,台灣周圍各地的海邊幾乎都可以發現它的蹤跡。「暗殺者-浴血的王子」是以虎斑芋螺(Conus canonicus)為對象。芋螺的攝食方式相當特別,快速射出口腔中的齒舌以射殺獵物。齒舌(Radula)呈矢狀且帶有凹槽,其先端有倒鉤裝置,當矢狀齒舌射出時,毒腺囊的毒液立刻沿著此凹槽、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用以麻痺獵物。在進行捕食小型魚類、貝類或蠕蟲時,這是非常厲害而致命的武器。芋螺的毒液是神經性毒素,統稱芋螺毒(Conotoxin)。近年來藥理學研究也發現這類毒素具有溶血作用,因此芋螺毒在醫療生技方面相當具有開發的潛力。

暗黑女皇-維納斯骨螺

「骨螺」為腹足綱(Gastropoda)骨螺科(Muricidae)下的軟體動物

「骨螺」的外型為雙錐形或變化呈球形,通常具有長的水管溝;貝殼表面有如刺針般的瘤狀螺肋或長短不等的棘刺排列。骨螺的齒舌呈尖舌形,是肉食性的軟體動物,棲息在淺海的礁岩以及其周邊水域,台灣海域全境也都可以見到牠的蹤跡。「暗黑女皇」是以維納斯骨螺(Murex pecten)為對象,描繪維納斯骨螺殼表面上佈滿長棘的特徵,而其纖細精巧的構造、獨特的造型,總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希臘神話中,維納斯女神常用這排列緻密的棘刺來梳理她的一秀髮,因此維納斯骨螺也被稱為「維納斯女神的髮梳」。

長鼻鳳凰螺

「鳳凰螺」為腹足綱(Gastropoda)鳳凰螺科(Strombidae)下的軟體動物

「鳳凰螺」的共同特徵,就是殼外唇前緣皆有一明顯的「鳳凰螺缺刻」(Stromboid notch),這個缺刻是本科螺類將右眼伸出殼外,進而偷窺外界環境變化的管道。鳳凰螺常棲息在潮下帶的深海泥沙地,台灣西部沿海較常見到牠的蹤跡。長鼻鳳凰螺(Tibia fusus)的主要特色為殼質厚實、外型修長,前水管長度至少佔了螺殼長度的1/3∼1/2。由於外型與顏色相當優美而討好,所以常成為郵票、工藝作品或海報設計的主角。

蠍螺

蠍螺(Lambis scorpius)隸屬於腹足綱(Gastropoda)鳳凰螺科(Strombidae)

「蠍螺」殼上有螺肋及瘤,尤以體螺層最為明顯。在體螺層的外殼緣有六隻佈滿瘤結狀的長管形棘刺,其中前四隻較短且彎曲,最後一隻瘤較少,且基部有小葉突起。蠍螺前水管長而彎曲,整體看來像隻蠍子般攝人;又因為多生長在珊瑚礁岩區,佐以色彩美麗的珊瑚礁,蠍螺的殼色更加美麗動人。蠍螺主要分佈在台灣海域的北部、東北部、東部、墾丁、恆春沿海,以及離島地區的礁岩地形與淺海區。在墨西哥地區,或許是因為蠍螺神聖且高貴美麗的外型,當地原住民將牠供奉為神祇加以敬拜。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也有以蠍螺做為圖案的一元流通硬幣。

蛻變的硨磲

「硨磲蛤」為雙殼綱(Bivalvia)硨磲蛤科(Tridacnidae)下的軟體動物

貝類的發育過程中,通常會經歷一或二次的變態,才發育變為成貝。由卵到成貝的發育過程,會經過「擔輪幼蟲」(trochophore)及「面盤幼蟲」(veliger)時期,這兩個階段為自由浮游期,之後進入「有殼幼生」(larva)時期。少數種類的擔輪幼蟲期及面盤幼蟲期會在卵中渡過,一孵化出來便是有殼幼生。有些種類為卵胎生,從卵一直到面盤幼蟲期都在母體中渡過,一出生就是有殼幼生。淡水蚌類則較不同於其他軟體動物,牠的受精卵會在母蚌的鰓腔中發育成「鉤介幼蟲」(glochidium),母蚌會放出鉤介幼蟲,幼蟲開閉雙殼在水中游泳,以其殼緣的鉤狀物附著於淡水魚類的鰓或鰭上行寄生生活,成熟後離開魚體鑽入水底泥沙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