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pleViewer requires Macromedia Flash. Get Macromedia Flash. If you have Flash installed, click to view gallery.

艋舺租屋騷動 〔上]

陶德、李春生與臺茶大時代

陶德,一個蘇格蘭籍的英國人,正逢歐洲勇於挑戰海外事業的時代;李春生,則是在廈門出生、成長、立業,因遭遇太平軍亂摧殘當地商業而轉戰他方。兩個異鄉人一前一後來到臺灣,卻開創了一段臺灣茶葉飄香全球、大稻埕興盛繁榮的歷史,被稱為「臺茶之父」。

飄洋過海而來

陶德(John Dodd)於一八五九年抵達香港,一八六○年到臺灣進行第一次的調查,一八六四年再次來臺,從此展開將近三十年的在臺生活。或許是受到博物學的影響,陶德除了在商業上對臺灣物產如樟腦、茶葉、石油、煤礦等普遍有興趣外,同時也有許多人類學的觀察,曾發表〔北福爾摩沙高山部落的風俗習慣略覽〕、〔福爾摩沙高山族可能來源之我見〕。
陶德的性格好客、大方,曾因腳傷而需拄柺杖,綽號「三腳仔」。馬偕初到北臺灣宣教,最初的落腳處就是陶德在淡水的宅邸,雖然當天因為陶德也收容遇到船難的大批船員,而不得不把馬偕安排在浴室過夜。他也在清法戰爭期間,搖身一變為香港《孖剌西報》的通訊員,以幽默記實的筆調,記錄下法軍封鎖臺灣的真實情況。

另一方面,李春生出生於廈門,十五歲時跟隨操舟為業的父親加入基督教長老教會受洗,這使得因出身微寒而幾乎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他,具備著卓越的外語能力,同時成長後他也自修漢學,加上經商的能耐,使他很快就能以買辦的身分活躍於廈門商界。李春生除了商業上的才能外,對國事與宗教也十分投入。曾在牡丹社事件後發表七篇〔臺事〕論營臺策略,也多次捐款資助北臺各地教會的興建。嗣後更著書發表對時事與哲學的評論、以及基督教教理的闡釋等。

茶葉產銷創舉不斷

一八六五年, 李春生在英商怡記洋行店主愛利士(Elles)的介紹下,來到臺灣受聘於陶德成為他的買辦。由於陶德在調查樟腦的過程中也同時觀察到野生茶種,以及拳山、海山二堡的種茶現狀,發現臺灣的土壤、氣候皆十分適宜種茶,現有茶樹的品質也很優良,茶產業極有發展潛力。同時李春生在廈門時也具有茶葉生意的經驗,對福建一帶的茶產業發展較為熟悉,因此,兩人便開始在北臺灣推廣種茶。在當時,僅有少量粗製茶自家飲用的習慣,並沒有大規模的茶產業。而陶德打算推廣種茶的木柵一帶, 主要是種植藍染的經濟作物,利潤頗豐,要說服農民改種茶樹並不容易。陶德首先試辦收購現有粗茶與老臺茶運往廈門精製,而後又引進茶鄉福建安溪的茶苗,提供貸款給農民購買、李春生也協助輔導農民栽植,陶德同時承諾收成後他將全數收購,大大增加了農民投入新產業的信心。接著,為了改善茶葉的品質,陶德投資製茶設備、從福建引進製茶師與茶工、設茶館進行精製加工,使原本粗製後僅能出口至近鄰廈門的臺茶,進一步提升為精製而遠銷世界的「精選臺灣烏龍茶」(Choicest Formosa Oolong Tea):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陶德與李春生雇用了兩艘大型帆船,浩浩蕩蕩地從臺灣運送二一三一擔(約等於十二萬九千公斤)烏龍茶至美國紐約,獲得極大好評。臺灣茶葉的價格也從原先的每擔十五元,變成每擔三十元,一年之間就足足漲了一倍。由於清領時期的臺灣茶輸出,都是先運送到廈門再轉運各地,陶德與李春生這樣子茶葉輸出直航美國的創舉,在當時可謂是空前絕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