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樟腦具有高利潤,是重要工業原料,更能增強炸藥威力。大嵙崁地區豐富的樟樹資源,便成為清朝首任巡撫劉銘傳「撫番」重點,進而發動大規模討伐行動。
十七世紀初期,當時被原住民稱為「大員」的臺灣,南北兩地分別被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占據,興城築牆建立統治中心。除了這兩股勢力以外,日本也從未鬆懈,透過貿易和臺灣維持緊密的聯繫。
清代臺灣民風素以縱橫剽悍著稱,拓墾的先民們為了爭奪水源與土地,結為鄉黨自保,周旋於匪徒、海盜、原住民之間勉力求生。
根據漢人傳統觀念,男女未婚不幸身亡,死後的身分、地位完全不同。未婚男性死後仍被視為家族一分子,但女性在傳統家族中通常被視為外人,未婚而死的女性,就會落入無人供奉、「無所屬」的尷尬境地。
周成傳說在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小說、歌仔戲、電視劇等等當中,或許經過不少改編、更動細部情節,甚至人物動機與結局都有可能被顛覆,但各種版本幾乎不會少掉以下要素:由大陸跨海至臺灣經商、活動範圍以大稻埕為主、經營成功的事業是茶業等等。
日治時期,臺灣人口日漸密集,都會化社會讓大眾文化成為市民熱衷的消費對象,新聞報紙如《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等,均闢有版面刊載犯罪災害等社會事件,並將各種奇情怪案加油添醋配上驚悚標題以吸引好奇的讀者。
瑠公圳分屍案歷經五十多日,幾乎天天上報,不但總統關切、民眾圍觀、警總介入,破案過程抓錯人、刑求迫供、新聞亂報、教授亂評,可說是反映當時政治與社會情勢的一樁奇案。
本名陳政行的武術師傅「六尺四」,他在北港開設國術館授徒,同時建立藥廠製作成藥,據說他身高一九四公分,換算臺尺等於六尺四,成為「北港六尺四」名號的由來。
歌謠傳唱、戲劇改編社會事件的例子屢見不鮮。臺南運河1926年竣工後發生多起投水事件,警察署甚至成立專責取締自殺的單位。
朱一貴事件聲勢浩大又為時短暫,對當時的臺灣民眾而言,不可不說是一段傳奇。在事件過後不久,臺灣就開始有「鴨母帝」之類的稱呼出現,朱一貴擅長養鴨的特長,成為傳奇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