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年代開始,臺灣學習攝影的本地青年經由遠渡重洋赴日留學以及在相館擔任學徒自修來習得攝影技藝,並開設照相館營業謀生,發展出流行的畫意沙龍外,並開始應用當時十分新穎的「新興寫真術」,強調街頭獵影的寫實觀照。這些貫穿一甲子時光的作品默默地凝視著臺灣現代史上每一階段的面容與風貌。
臺灣茶業在清代末期急遽發展,華商也紛紛投入開拓新的市場。如此興盛的產業,自然也帶動許多週邊,例如著重防潮的茶箱,以鉛焊接成方形容器,外層釘上杉木板成木箱,置入以油紙包裝的茶葉,最後以鉛密封並蓋上箱蓋。層層裝置,就是為了讓茶葉在歷經遠洋航程後,依然能保持品質。
臺灣在「羅發號事件」、「南岬之盟」、「八瑤灣琉球人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外國勢力又再度來到臺灣,加上在一八八三年完工的鵝鑾鼻燈塔,使得國際戰略地位逐漸提升,並且為之後的臺灣建省、日本奪取臺灣埋下了伏筆。
彭瑞麟一九○四年生於新竹,以旁聽生身分赴日學習攝影,為了信守婚約,放棄日本皇室攝影師一職返臺。在自己開設的照相館裡開辦攝影研習班,是臺灣最早成立的專業攝影教育機構,為臺灣培育出第一批專業人像攝影師。
婦人每日新聞社於一九三○年邀請了女權運動者北村兼子女士來臺公開巡迴演講、傳播婦女議題,並受林熊徵之邀,參觀板橋林本源園邸。
南庄位處苗栗縣的東北角,古有「內山」和「番界」之稱,日治時期(一九○二年)因樟腦開發權的歸屬,引發本地人對抗日人的南庄事件。
一九三四年,擔任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教諭、建築專業、熱愛爬山的千千岩助太郎決心開始研究臺灣原住民建築,他對不同族群的特有建物進行測繪,一一記錄並拍攝建物的基本尺寸、空間格局與室內陳設,累積了數百幅手繪稿以及千餘張照片。
二戰結束後,三峽祖師廟由當時擔任三峽街長的李梅樹接管,開始進行重建計畫。祖師廟以木雕、銅塑、石刻浮雕等方式呈現精緻的裝飾藝術;前殿、中殿與後殿皆設置精巧繁複的藻井。
鍾理和青年時期協助父親在美濃的農場事業,與鍾台妹結識相戀。但是同姓婚姻不容於當時客家社會,兩人與家族決裂前往奉天,後遷居北平並立志成為作家。其作品主要描寫周遭農村生活的喜怒哀樂,傳神展現美濃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
日本帝國統治臺灣之時,將臺灣第一高峰玉山更名為新高山,其特有的高山生態吸引許多學者為研究而冒險攀登,同時也成為登山人士嚮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