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時,陶德與李春生一前一後來到臺灣,開創了一段臺灣茶葉飄香全球、大稻埕興盛繁榮的歷史,被稱為「臺茶之父」。
日治時期,日本當局注意到臺北北投特殊地質,建議興建一座以溫泉做為療養設施的醫院。北投蘊涵的豐富地熱與溫泉因此被發崛,在日俄戰爭期間也治療了無數受傷的士兵。
在日領時期,臺灣漢人的許多陋習,讓明治維新之後以文明國自許的日本人相當感冒。其中,臺灣婦女解開纏足,是直到一九一○年代在日本官方、日本民間與臺灣民間等多方推動之下才蔚為風潮。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五年),岡本要八郎先生在北投溪流中發現一種新礦物,經分析確認具有放射性,一九一二年礦物以產地命名為「北投石」,是目前數千種礦物當中,唯一採用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
「放天燈」此一原本帶有宗教色彩、名聲不彰的地方傳統民俗,經由平溪在地人士的努力推廣,逐漸獲得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重視,再加上每年活動內容求新求變,時至今日已發展為臺灣獨具風格的一大觀光盛事。
大稻埕的商業發展自茶業興盛後進入了新的階段;技術力較低但須要細心的揀茶工作,不但在北臺與福建之間產生人口流動,也為女性的工作型態帶來新的可能性。
西方文明傳入臺灣之後,人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變化,所謂「自由戀愛」的風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翻開歷史的書頁,其實和我們揣想的有點類似。
北港地區的發展史,可以追溯至四百五十年前。明朝時,北港為當時全臺最大漁港,直到清乾隆年間官方指定鹿港為渡臺對口港埠,加上嘉慶年間溪水氾濫,以及日治時期後從閩臺貿易改為日臺貿易等等因素,北港逐漸失去港口通商優勢,轉變成油、糖集散中心。
北管泛指所有北方官話聲腔、非閩南或客語系的戲曲等,風格多元繁複;演奏時鑼鼓喧天、豪邁激昂的音樂風格,適合戶外節慶氣氛。
日治時期,臺灣人口日漸密集,都會化社會讓大眾文化成為市民熱衷的消費對象,新聞報紙如《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等,均闢有版面刊載犯罪災害等社會事件,並將各種奇情怪案加油添醋配上驚悚標題以吸引好奇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