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旦主要始於清同治年間到臺灣藝旦主要始於清同治年間到臺灣光復為止,她們從小就得學習詩文戲曲,陪伴客人作對唱酬,完全以技藝與應酬手段取勝。在日本人的箝制下,時時流連酒樓與藝旦間的臺灣文人或富商多和才華橫溢的藝旦們產生惺惺相惜之感,以漢文化交流為契機,留下了許多詩與情。
古時臺灣婚姻論財的風氣,導致許多貧家男女在婚姻市場屈居劣勢,再加上男性繼承宗祧根深蒂固的觀念,遂產生許多種類型的變例婚姻,包括招婿、招夫、養媳、蓄妾等,在臺灣社會通稱為小娶。
狗是過往臺灣原住民狩獵的重要幫手,狗成為臺灣原住民的打獵伙伴,最早可追溯至三百年前。除了獵犬以外,依照狗的體型、習性與學習力,可培育為警犬、軍犬、導盲犬、救難犬等工作用犬。
傳說在東部有一條稱為哆囉滿(Turuboan)的河,沿著河往上游行進即可抵達蘊藏黃金礦脈的金山。荷蘭人在領有臺灣時花費十數年探金,卻因地形、交通與氣候的阻礙無功而返。
一八九五年,出身日本東北遠野市的伊能嘉矩渡海而來,踏上了帝國的新領土臺灣,這位當時二十八歲的年輕人類學者,象徵著帝國的雄心壯志與好奇心,為了學術研究以及殖民統治的雙重目的,將其餘生精力投注於探索與記錄這座南方的島嶼。
六○年代開始,原本無人主張主權的釣魚臺,因在其海域發現蘊藏豐富石油而引起諸鄰國的覬覦;臺灣也曾在一九七○年代發起保護釣魚臺運動。時至今日,釣魚臺主權的爭奪戰仍時有所聞。
頒布曆法改定正朔向來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儀典,由於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在祭祀時都要符合曆法,史官紀事也需要記錄準確的日期,農業四季節氣以及履行商業條約更與曆法密不可分,因此曆法的修訂自然而然被視為國家的根本大事。
雍正《大義覺迷錄》一出,令更多人對於雍正皇帝是否真是合法即皇帝大位,有了更多的遐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清聖祖傳位詔書,解開了這個清朝康熙、雍正繼統之謎。
自隋朝以來,科舉考試制度便形塑中華文化中的知識份子,成為歷代士人汲汲營營努力的目標。從中央研究院所典藏之與清代科舉相關的各項藏品,尤其是當時金榜榜單,可以窺見時代流轉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