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天燈」此一原本帶有宗教色彩、名聲不彰的地方傳統民俗,經由平溪在地人士的努力推廣,逐漸獲得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重視,再加上每年活動內容求新求變,時至今日已發展為臺灣獨具風格的一大觀光盛事。
農曆七月二十日的義民節,起源自清朝時台灣多次民變,官方派軍鎮壓,不少民眾組織義軍參與平亂,陣亡的參與者被稱為義民,各地義民則奉祀於當地的義民廟中。
「放水燈」是臺灣中元建醮祭典舉行普渡時的重頭戲,通常在普渡前一天的黃昏(如「客家義民祭」)或子時(如「鷄籠中元祭、宜蘭放水燈」)舉行,目的是為了照亮水路,引領孤魂野鬼上岸共享這場盛宴,祈求水府亡魂能早日投胎轉世。
臺灣搶孤的歷史可溯至清末,為了祭拜開墾先民的無主魂,便備食施鬼,將祭拜後的供品置於高棚竹棧上,以人象徵鬼魂攀棚奪之,是謂搶孤。
桐花祭的開端始於苗栗。早期日據時代的「造林政策」,苗栗三義土質欠佳的地帶種植了大量抵抗得了貧瘠的油桐樹;結實纍纍的油桐子可用來榨油或做為紙傘的防水塗布。苗栗桐花祭廣受好評,政府便在2002年擴大舉辦,名為「客家桐花祭」。
一九七○年代的臺灣,當時中山高速公路尚未完工,全島交通仰賴省道與火車,旅人們以種種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速度、懷抱著不同的想法各自動身出發。
每當婚嫁喜慶,廟會酬神,高壽慶生,或是家中有新生命誕生的時候,人們總是想準備些東西來慶祝,甚至分送給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悅。紅粄,就是客家人關於「出生禮俗」的常見食品。
結婚為人生四大樂事之一,臺灣漢人傳統婚服允許僭越,如清代男子著九品官服與頂戴;女子著鳳冠霞帔。傳統婚服在日治時逐漸被西式禮服取代,然而近年來不少新人選擇中式婚禮,重現過往嫁娶習俗和衣飾。
十九世紀末,亞洲受到歐洲列強侵略,在大時代的潮流衝擊下,清朝展開一連串的維新改革,引進西方制度與文化,新郎新娘的裝扮也日漸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