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婚嫁喜慶,廟會酬神,高壽慶生,或是家中有新生命誕生的時候,人們總是想準備些東西來慶祝,甚至分送給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悅。紅粄,就是客家人關於「出生禮俗」的常見食品。
「粄」是客家話,等於福佬話中的「粿」。東勢客庄的「粄」,有紅粄(紅龜糕)、甜粄(年糕)、發粄(發糕)、菜頭粄(蘿蔔糕)、聶粄(艾草粄)等客家點心,其中又以「紅粄」最有名。
「紅粄」又稱為紅龜粄、紅龜糕、紅龜粿等,「紅粄」是除夕祭拜天公、阿公婆(祖先),以及迎娶媳婦、作壽、廟會敬神等婚嫁節慶,供桌上常擺放的供品;製作紅粄的模子工具稱為「粄印」,又稱粄模子、粿印、粿模等,粄印上面刻有龜形,龜形中間刻有壽字,係取龜長壽之意,所以「紅粄」又稱為「紅龜粄」。
客家人還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如果當年家中有添男丁,就會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祭天公」時,打上一斤的新丁粄來感謝老天爺賜予家中男丁,在這個時候所使用的紅粄就叫做新丁粄,不過確切的日期有時因地而異。
另外和新丁粄類似的為桃仔粄,和新丁粄一樣,是在祭祀天公的時候使用,不過桃仔粄是將烏龜的粄紋改變成為壽桃的粄紋。烏龜的粄紋原本是在老人家做生日的時候拜祭天公用的,桃仔粄則是因為慶祝家中今年生女孩。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關於客家的紅粄,另有一說:家中如添男丁,滿月會做「紅龜粄」;如生女兒,則做「紅桃粄」,分送親友以示慶賀。週歲時,就做像古錢形的「新丁粄」,也稱為「錢粄」,同樣於農曆十月十五日(十月半圓福)時「祭天公」,以感謝上天賜男丁之福,祭天後將粄分給鄰居,分享喜悅。在民間不同的說法中,名稱與粄印的形狀上雖略有不同,而歡欣慶賀的意義則並無二致。
紅龜粄印。
(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除了紅粄之外,另一種禮俗就是小孩配戴用的「絭」(ㄐㄩㄢˋ)。
依照客庄傳統禮俗,小孩出生後如果不好帶,家人為祈求孩子能平安順利長大成人,會到廟裡祈求神明保佑,幫小孩求絭,而讓小孩戴絭,一般只戴一或三個,很少有配戴兩個的。向七娘媽祈求的稱為七娘絭,向觀音祈求的稱為觀音娘絭,也有太陽公絭。通常絭是配戴到十六歲算長大,就可以脫絭,不過也有戴到當完兵的情況。
當然除了客家以外,福佬人的族群裡也常有掛絭或稱為捾(ㄨㄛˋ)絭的習俗,脖子上掛了一條附有「通寶錢」或「香包」的紅色項鍊。同樣也是向註生娘娘、七娘媽、觀世音、媽祖等神明祈求孩童平安長大,只是細節上略有不同。
除了紅粄和絭之外,客家禮俗還有特別給孩童戴的童帽,例如風帽、狀元帽、碗帽、虎頭帽、鴟鴞帽、八卦帽、瓜皮帽、短圈、通天帽等等。以風帽為例,前方有用手工繡幾個吉祥圖案,有代表平安如意的「如意」,代表福氣的「蝙蝠」,前端兩側各繡一隻上揚的公雞,有長大加官(冠)的含意,也說是金雞報曉、「公」雞「鳴」叫(功名),或是「雞=吉」等等解釋。另還有雞冠花圖案,和「公」雞「鳴」叫加起來,就是「官上加官」了。
此外,還有「做膽石」求長命百歲的風俗。家中若有嬰兒出生,在新生兒出生三天後,洗澡時會以卵石繞身。如果是男嬰,口中會念「膽大大,做公太」(曾祖父);如果是女嬰,口中就念「膽大大,做婆太」(曾祖母),然後將卵石丟至床下。據說石頭是給嬰兒做膽,減少驚嚇順利長大,而且活到公太、婆太的年紀。石頭通常是圓形,約成人的拳頭大小。
以上的出生禮俗,在現代社會中未必會在所有的人家中一一傳承,不過希望孩子健康長大的心意,依然會一代一代延續下去。而禮俗中所傳達的文化意涵,也仍然是相關學者關心的對象。
延伸閱讀:CCC8:五月雪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