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時代的農業社會缺乏娛樂,廟會酬神慶祝時民眾非常愛看戲,布袋戲表演自然廣受歡迎。在清末民初年間,已經出現了許多闖出名號的戲班在臺灣各地演出。
北港地區的發展史,可以追溯至四百五十年前。明朝時,北港為當時全臺最大漁港,直到清乾隆年間官方指定鹿港為渡臺對口港埠,加上嘉慶年間溪水氾濫,以及日治時期後從閩臺貿易改為日臺貿易等等因素,北港逐漸失去港口通商優勢,轉變成油、糖集散中心。
臺灣擁有眾多宗教建築,在受到保存法保護的各類文化資產中,宗教性建築占有相當高的比例。有聚落的產生便有信仰的建立,加上各種族群引進不同神祇,地方上蓋起越來越多的廟宇。人與寺廟的互動也構成文化景觀,包括定期舉辦的宗教儀式祭典,也是目前保存法欲加強維護的項目。
「同姓不婚」屬於族外婚,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非常普遍的婚嫁慣例,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有禁止氏族通婚的習俗。在中國則是從周代開始特別重視。
嘉慶年間,自封「鎮海威武王」的蔡牽,集團勢力迅速擴張,鄉勇除了援助清軍抵抗海上梟雄,同時也面臨多起民變與族群衝突。
北管泛指所有北方官話聲腔、非閩南或客語系的戲曲等,風格多元繁複;演奏時鑼鼓喧天、豪邁激昂的音樂風格,適合戶外節慶氣氛。
早期樟腦具有高利潤,是重要工業原料,更能增強炸藥威力。大嵙崁地區豐富的樟樹資源,便成為清朝首任巡撫劉銘傳「撫番」重點,進而發動大規模討伐行動。
十七世紀初期,當時被原住民稱為「大員」的臺灣,南北兩地分別被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占據,興城築牆建立統治中心。除了這兩股勢力以外,日本也從未鬆懈,透過貿易和臺灣維持緊密的聯繫。
清代臺灣民風素以縱橫剽悍著稱,拓墾的先民們為了爭奪水源與土地,結為鄉黨自保,周旋於匪徒、海盜、原住民之間勉力求生。
根據漢人傳統觀念,男女未婚不幸身亡,死後的身分、地位完全不同。未婚男性死後仍被視為家族一分子,但女性在傳統家族中通常被視為外人,未婚而死的女性,就會落入無人供奉、「無所屬」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