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房四寶中,外表黝黑如漆、隱泛紫光的墨凝聚了歷代諸多匠師的苦心孤詣;最早的墨是採取天然原料如石墨、樹汁製成,後來逐漸發展出將松煙混合動物膠與香料壓制成的松煙墨條,直至宋代,由於墨錠的需求增加,士大夫與製墨匠師交往頻繁,雕版印刷術改良,大為促進了製墨的發展。
多吃「秋刀魚」、「吳郭魚」或「鯖魚」等,對海洋的影響最小,利於魚類再生;避免食用數量稀少的魚種如「野生石斑」、「野生烏魚」及「鯊魚」,保育類的「豆腐鯊」更是少碰為妙。沿海的「白鯧魚」與「曼波魚」數量日漸減少,最好也避免食用。為了人類健康與海洋魚類的永續生存,「底食原則」不僅是當務之急,也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最容易做到的。
臺灣布袋戲傳自於中國閩粵沿海,由師傅們一邊操弄著布偶一邊講古論今,一邊搭配著婉約的南管音樂表演戲曲。布袋戲風行之後,戲班開始改編傳統章回小說和新派武俠小說,後場的配樂也轉變為臺灣本地盛行節奏明快、曲風激昂的北管音樂,使得精彩熱鬧的打鬥武戲更顯相得益彰。
一九二○年代開始,臺灣學習攝影的本地青年經由遠渡重洋赴日留學以及在相館擔任學徒自修來習得攝影技藝,並開設照相館營業謀生,發展出流行的畫意沙龍外,並開始應用當時十分新穎的「新興寫真術」,強調街頭獵影的寫實觀照。這些貫穿一甲子時光的作品默默地凝視著臺灣現代史上每一階段的面容與風貌。
臺灣茶業在清代末期急遽發展,華商也紛紛投入開拓新的市場。如此興盛的產業,自然也帶動許多週邊,例如著重防潮的茶箱,以鉛焊接成方形容器,外層釘上杉木板成木箱,置入以油紙包裝的茶葉,最後以鉛密封並蓋上箱蓋。層層裝置,就是為了讓茶葉在歷經遠洋航程後,依然能保持品質。
臺灣在「羅發號事件」、「南岬之盟」、「八瑤灣琉球人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外國勢力又再度來到臺灣,加上在一八八三年完工的鵝鑾鼻燈塔,使得國際戰略地位逐漸提升,並且為之後的臺灣建省、日本奪取臺灣埋下了伏筆。
彭瑞麟一九○四年生於新竹,以旁聽生身分赴日學習攝影,為了信守婚約,放棄日本皇室攝影師一職返臺。在自己開設的照相館裡開辦攝影研習班,是臺灣最早成立的專業攝影教育機構,為臺灣培育出第一批專業人像攝影師。
婦人每日新聞社於一九三○年邀請了女權運動者北村兼子女士來臺公開巡迴演講、傳播婦女議題,並受林熊徵之邀,參觀板橋林本源園邸。
南庄位處苗栗縣的東北角,古有「內山」和「番界」之稱,日治時期(一九○二年)因樟腦開發權的歸屬,引發本地人對抗日人的南庄事件。
一九三四年,擔任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教諭、建築專業、熱愛爬山的千千岩助太郎決心開始研究臺灣原住民建築,他對不同族群的特有建物進行測繪,一一記錄並拍攝建物的基本尺寸、空間格局與室內陳設,累積了數百幅手繪稿以及千餘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