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議征台
鄭成功在進攻南京失利之後,在清朝的海禁政策逼迫下,決心攻佔台灣作為根據地。1661年一月鄭成功下令整修船隻,並召集諸將軍議,表示要收復台灣:「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
但在軍事會議上,部份將領對鄭成功的計畫提出異議,最後在參軍陳永華與協理楊朝棟的支持下,鄭成功決議發兵。
◎登陸北線尾
鄭成功考量季風航行季節,在四月親自統帥兩萬五千名水陸大軍抵達澎湖集結,三天後乘漲潮夜航鹿耳門水道,分兵以陳澤登陸北線尾,大軍則登陸赤崁沿岸。
荷蘭大員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從熱蘭遮城派出軍隊與船艦,計畫反擊鄭軍登陸北線尾,並增援普羅民遮城,鄭軍以火船燒燬戰艦Hoctor號,另一艘Maria號逃脫前往巴達維亞報信。
◎攻佔普羅民遮城
鄭軍登陸後包圍了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鄭成功先對普羅民遮城發起進攻並勸降地方官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tyn),城內的荷蘭官員、守軍與平民都被俘虜。
隨後鄭軍進攻大員市鎮,原本居住在大員的荷蘭人已撤入熱蘭遮城,鄭軍奪下市鎮後隨即砲擊熱蘭遮城並發動進攻,但沒有獲得決定性的戰果。由於荷蘭方城堅炮利,鄭成功決定長期圍城,同時派兵平定台灣中部與南部。
◎荷軍增援
Maria號在六月抵達巴達維亞通報戰情後,總部緊急派兵增援,共集結了十一艘大小船艦與七百餘人,在八月抵達熱蘭遮城,帶來了糧食軍火等補給物資,旋即進攻北線尾與鄭軍交戰。雙方以火炮互相攻擊,並展開海戰,鄭軍再次以火船猛攻荷軍,焚燬了兩艘船艦,並殺死了數十名士兵,荷蘭增援艦隊不敢再進攻,於十二月初載運部份平民撤離熱蘭遮城。
◎攻打烏特勒支堡
十二月鄭成功聽取了投降士兵的建議,從廈門徵集火炮,以籃堡修築工事,預備進行攻堅。於1662年一月底同時向熱蘭遮城與城堡旁的烏特勒支堡發起猛烈的炮擊,在持續的炮擊下擊毀了烏特勒支堡,佔據了熱蘭遮城西南方的丘稜,由此可以奪取熱蘭遮城的外城,荷蘭大員評議會認為無法繼續守禦,遂派出使者向鄭成功締約。
◎荷蘭投降
1662年二月一日,鄭成功與大員長官揆一共同簽署締和條約,荷蘭東印度公司投降撤離台灣,結束三十餘年的統治。
圖片 - 鄭軍圍攻熱蘭遮城 / Atlas of Mutual Heritage
荷蘭在大員築城後不久,於天啟七年(1627年),基督教喀爾文教派所屬的荷蘭傳教士即來台傳教,包含Georgius Candidius、Robertus Junius等數十位牧師先後抵達,以新港社為基地向原住民傳教。
牧師Georgius Candidius學習新港語,並以羅馬拼音創造新港文字,作為傳教、教學與推行政令之用,並向其他原住民部落推廣,此即為日後新港文書的起源。隨著教堂與學校的設置日漸增加,傳教的範圍也逐漸拓展到北部的淡水與雞籠等地。
雖然荷蘭的傳教工作在數十年內有相當的進展,史載有數個部落集體受洗,但是隨著荷蘭退出台灣,基督教的信仰即告中斷。
圖片 - 亨柏魯克牧師 / Atlas of Mutual Heritage
十七世紀的大員曾由荷蘭與西班牙統治,當時西方人與原住民或漢人女子交往,生下東西混血兒,大員第三任長官Pieter Nuyts即曾經強娶當地女子為妻。
1951年,台灣作曲家許石譜曲,委託名填詞家陳達儒填詞,陳達儒以往日走訪安平古堡時,想像一段三百年前的異國戀曲為背景,虛構了一段愛情故事,即為日後著名的《安平追想曲》。
歌詞中描述一位佇立於安平海邊思念情郎的金髮女子,撫摸著金色十字架項鏈,遙想不知姓名的父母親,心中無限地企盼;此即為本創作發想的來源。
圖片 - 《安平追想曲》填詞者陳達儒 / 國家文化資料庫
《安平追想曲》原曲歌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