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初在台灣大員地區的居民原以平埔族為主,另外也有隨季節渡海補漁的福建漁夫,以及遠道而來的東洋西洋各國航海員。明天啟四年(1624年),武裝海商領袖顏思齊在笨港(今北港)建立補給基地,同行的郭懷一則定居下來,在崇禎二年(1629年)招募漢人來台開墾;同一時期荷蘭人也在大員(今台南)築城駐守士兵,設立商業據點,也招募漢人開墾。
 
經過了二十餘年的發展,1650年荷蘭的徵稅記錄顯示當時至少有一萬五千名漢人、六萬八千餘名原住民與兩千餘名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共同居住在名為福爾摩莎的島嶼。
 

原名鄭森,祖籍泉州,父親為明末著名的武裝海商集團首領鄭芝龍。
 
鄭芝龍在崇禎元年(1628年)接受明朝招安,擔任都督,守備東南海防抵禦海寇。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隨後清軍南下,鄭芝龍被任命為福建總鎮,指揮福建省軍事。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攻入福建,招撫鄭芝龍,鄭芝龍與大學士洪承疇有舊,遂降清。
 
鄭成功懷抱與父親相反的理念,棄文從武以招討大將軍名義起兵抗清。早年南明隆武帝曾賜姓朱,因此起兵後鄭成功以國姓爺聞名,荷蘭等西方文獻亦多以Koxinga稱之。
 
鄭成功致力招集鄭芝龍的舊部與有志之士,部份寄望恢復明朝的宗室舊臣也投奔麾下,以廈門為根據地,襲擊清軍頗有斬獲,成為東南沿海一帶的抗清統帥。後又曾攻擊泉州、漳州、福州、台州、溫州等地,並於永歷九年(1655年)北征舟山,永歷十二年(1658年)受封延平王,同年統帥大軍北伐,更於次年一度包圍南京。
 
鄭成功長於練兵,他以海陸貿易的方式取得資金用於整軍經武,清朝為了打擊鄭軍經濟實力與糧食來源,遂於順治十二年開始實行一連串的海禁政策,包括順治十三年(1656年)的禁海令與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遷海令,鄭成功在南京戰敗後,由於清朝海禁政策的逼迫,於是謀取當時由荷蘭控制的大員(台灣南部)作為新的基地。
 
順治十八年三月,鄭成功親帥水陸大軍經澎湖奇襲鹿耳門水道,迅速攻佔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今赤崁樓),後對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安平古堡)展開圍城,同時派軍平定台灣中部與南部。經過九個月的圍城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同意議和,結束荷蘭在大員的統治。
 
鄭成功在台灣開府建衙建立東都,丈量土地進行屯墾,並下令廈門將士眷屬遷台,後因感染瘟疫,於康熙元年(1662年)在台灣逝世。
 
圖片 - 近代畫家李梅樹繪製的鄭成功像  /  數位典藏

原籍瑞典,為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第十二任大員長官,中國的史料多以「揆一王」稱之。
 
揆一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歷任巴達維亞(印尼)高級商務、日本商館館長等職務,1645年出任台灣評議會議員,1653年抵台出任大員副行政長官,1656年繼Cornelis Caesar之後出任長官,統領大員。
 
在明末清初交戰之際,1642年之後逃難至台灣的漢人大增,荷蘭東印度公司大舉對漢人招墾與提高賦稅,並採用軍事手段消滅反抗的原著民與漢人。在1652年漢人首領郭懷一起事抗荷,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揆一未上任前原本主張比較溫和的治理政策,但在這樣的局勢之下,也改為強硬策略。
 
揆一甫接任長官之際,即遭遇鄭成功下令切斷中國沿海與台灣的貿易,使得東印度公司的稅收受到打擊。1659年鄭成功兵敗南京,傳言鄭軍將渡海來台,揆一向巴達維亞求援,巴達維亞總部一方面派出艦隊一方面與鄭成功交涉,誤判鄭成功的意向,1661年二月將派出的支援艦隊調回,隨後鄭軍即發動渡海作戰,揆一在困守城堡九個月後同意締約讓城,返回巴達維亞後因失地而被流放,至1674年才被家人贖回。
 
相傳他在1675年出版書籍為自己辯護,後於1687年逝世。
 
圖片 - 安平古堡陳設的揆一雕像  /  數位島嶼

又名何廷斌,福建南安人,與其父親何金官皆為海商,荷蘭文獻以斌官Pincqua稱之。
 
1640年代,何金官來台開採硫磺,後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翻譯、通事與漢人首領,從事台灣到東南亞的貿易,何金官死後由何斌繼承職位與事業。1651年何斌擔任台灣輸出商品的衡量所暫時代理人,1657年起兩度代表揆一出使鄭成功,協商開放中國沿海與台灣的貿易。
 
當時何斌因為私下替鄭成功徵稅,以及原本財務方面的問題,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起糾紛,被解除通事職務並罰款,何斌暗中測量了鹿耳門航道與大員地圖,於1659年投奔鄭成功,獻上地圖並建議攻取台灣。
 
1661年鄭成功兵發金門,渡海攻台,以何斌為嚮導。在登陸後何斌擔任與荷蘭交涉時的談判翻譯,並協助投降後的交接事宜,征台後隨行鄭成功巡撫番社。
 
圖片 -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標誌  /  Wikipedia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