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pleViewer requires Macromedia Flash. Get Macromedia Flash. If you have Flash installed, click to view gallery.

浴事人生

人一出世,除大哭外,頭等大事就是洗澡。剛離開媽媽,眼睛還沒睜開,轉身又給泡進熱水中。洗澡這件事歷史悠久,並與我們息息相關。春秋晚期開始,人們使用青銅鑄造、有足敞口深腹附耳的平底器具「鑒」來盛水照面;器腹上綴以連雲紋、蟠螭紋、絞絲紋等紋飾。大型的「鑒」可作為浴盆使用。

洗澡的日常性也反映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民情裡:雲南省耿馬的傣族(擺夷族)非常依賴公共水井。無論寒暑,婦女們都圍著公共水井露天沐浴,只除上衣不褪長裙,裙子濕了就回家再換。她們利用聚集洗澡的機會來交流訊息,正如街市裡太太們上菜場話家常。

去澡堂洗澡不只愜意,還能和人交流,卻也有因細故出人命的:清乾隆年間有人在澡間毆人致死被判絞刑緩刑;嘉慶時則有縣民陳某出門小解時,戲謔了在空巷掩門洗澡的婦人,婦人羞憤服毒自盡,陳某則先予羈押監禁,待秋審、朝審後再決定是否斬首
臺灣在日治時期,溫泉都被開發為公共澡堂,舉凡北投公共浴場、宜蘭公共浴場草山公共浴場等,都是當時民眾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臺北市松山區京華城對面有座「臺北機廠」,為日治時前所建造的鐵道機廠,用來裝設、修復火車。其中設有一座員工澡堂,利用工廠中鍋爐排放的熱蒸汽加熱洗澡水。下工時機廠員工們常滿身油污,此時前往員工澡堂泡澡,洗淨污垢也帶走疲勞。該澡堂已被臺北市定為三級古蹟,但在民國一百年時機廠就要遷到楊梅富岡基地,洗澡水也失去熱源,這座古蹟澡堂又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