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一年宮本延人、移川子之藏與宮原敦等人,在今日石牛溪東畔,向南離南灣約一千公尺的臺地上,進行墾丁寮遺址發掘,被公認是臺灣考古學史上首次大規模、由學術單位進行的正式考古發掘。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五年),岡本要八郎先生在北投溪流中發現一種新礦物,經分析確認具有放射性,一九一二年礦物以產地命名為「北投石」,是目前數千種礦物當中,唯一採用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
「夜巡」即為道教神祇所為之「暗訪」,是一種在夜間遶境的例行性活動。入夜後,城隍爺派遣部將巡行境內各地訪查是否有邪魔陰煞出沒,並加以驅逐、綏靖地方。
植物崇拜屬於自然崇拜的一種,以植物為祭祀對象。臺灣各地皆有樹神信仰,人們尊稱為「大樹公」或「樹王公」。而柏樹自古以來象徵「長壽」,側柏的種子具有藥效,冬初採收後,經過曬乾、壓碎種皮及陰乾等步驟,便成為中藥材,稱為柏子仁。
婚禮習俗普遍相傳源自「桃花女鬥周公」的故事,此類題材最早見於元代雜劇《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傳承至今版本也不盡相同,但大抵仍以周公與桃花女因情怨糾葛而競相鬥法為劇情的主軸。
萬金地區的平埔族人逐漸接受天主教信仰、形成教友村,萬金天主堂遂成萬金居民的生活文化重心。每年聖誕節,教友們會布置馬槽裝飾與燈飾,舉平安夜活動,迎接聖子降臨人間,並與親友一同歡度佳節。
阿美族為農耕社會,種植與收穫是部族中一等一的大事,需要舉行盛大的慶典以感謝天上神靈與自然精靈,因而在收割之後便召集全體族人舉行豐年祭。
在祭孔釋奠典禮中於孔廟演出的佾舞源起於周朝的雅樂舞,以禮、樂相互搭配進行的儀式,來表現對於祖先的崇敬之情。今日臺灣祭孔的佾舞多為文舞,由排列整齊的佾生手持籥翟依照既定的動作獻禮演出,並配合奏樂的樂生與司儀的禮生來完成祭儀。
臺灣的王船信仰源自於高溫多溼、瘴疫橫行的中國華南沿海,自古形成了祭拜瘟神疫鬼、再以船隻恭送出海,希冀能驅逐惡疫。在清代逐漸變化為以俗稱「遊天河」的燒船方式來代替送船出海,以免禍延他鄉。
「放天燈」此一原本帶有宗教色彩、名聲不彰的地方傳統民俗,經由平溪在地人士的努力推廣,逐漸獲得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重視,再加上每年活動內容求新求變,時至今日已發展為臺灣獨具風格的一大觀光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