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地區的發展史,可以追溯至四百五十年前。明朝時,北港為當時全臺最大漁港,直到清乾隆年間官方指定鹿港為渡臺對口港埠,加上嘉慶年間溪水氾濫,以及日治時期後從閩臺貿易改為日臺貿易等等因素,北港逐漸失去港口通商優勢,轉變成油、糖集散中心。
北管泛指所有北方官話聲腔、非閩南或客語系的戲曲等,風格多元繁複;演奏時鑼鼓喧天、豪邁激昂的音樂風格,適合戶外節慶氣氛。
早期樟腦具有高利潤,是重要工業原料,更能增強炸藥威力。大嵙崁地區豐富的樟樹資源,便成為清朝首任巡撫劉銘傳「撫番」重點,進而發動大規模討伐行動。
本名陳政行的武術師傅「六尺四」,他在北港開設國術館授徒,同時建立藥廠製作成藥,據說他身高一九四公分,換算臺尺等於六尺四,成為「北港六尺四」名號的由來。
雕刻常見於東西方建築物上,多裝飾於正面醒目之處,且賦予象徵意涵,工程的層次越複雜細膩,對雕刻師傅而言越是嚴峻的考驗。
相思樹在傳統上除了用來製炭之外,也運用在煤礦與水土保持上;相思樹之抽出物還可開發作為痛風用藥,將如此常見的植物功能做更大的發揮,帶給人類更多的幸福。
1950年代的臺灣,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復甦,橫跨濁水溪的西螺大橋,無疑是當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重大建設。西螺大橋的建成,不只象徵臺灣經濟走上成長之道,更訴說著二十世紀臺灣史的一頁滄桑。
1897年臺北醫院設醫學講習所,是臺灣公設近代醫學教育之始,並設立「看護婦養成所」。1907年臺灣總督府於臺北醫院以公費招募臺籍女性,設置培養臺籍產婆的速成科。1920年代以降,各府立醫院始陸續增設看護婦講習所。
清代法律中,傳統女性呈現的形象包含了作為清代搶殺案件中的被害者,由男性尊長為追究被告的刑事責任,具狀向審判機關訴求懲凶究償;與在土地糾紛中作為原告,在有所限制的法律條件下,如何委託男性擬狀控官解決紛爭,以爭取權利。
與傳統戲劇相較,不論是臺語、或是國語話劇,由於帶有濃烈的摩登風格,觀眾組成多較為新潮、洋派人士,在當時的社會中屬於相對少數。也讓走現代風格的話劇團,更要使出渾身解數尋找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