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試驗所霧峰總所果園是果樹種原選拔的競賽場,育種人員就像臺灣農業的大園丁,為了選出優等的品種而鎮日與果樹們緊密相伴,也因此和果樹之間有了獨特的情感與默契。
昔日稱作「森坂」的林田山,意思是長滿森林的山坡,由於林業發展穩定,聚集了兩千多的住民,林田山不但有公共食堂、柑仔店、員工宿舍、醫務室,還設有小學和幼稚園。
適合臺灣南部土壤、氣候種植的外來植物─甘蔗,在荷蘭時期曾被製成蔗糖外銷至日本;到了日治時期,臺灣一度躍居全球產糖排行第四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製糖工廠在無情轟炸下幾乎被夷為平地,其後更因國際糖價持續下跌導致外銷虧損,糖業風光不再。
傳說在東部有一條稱為哆囉滿(Turuboan)的河,沿著河往上游行進即可抵達蘊藏黃金礦脈的金山。荷蘭人在領有臺灣時花費十數年探金,卻因地形、交通與氣候的阻礙無功而返。
清末臺灣開港之後,隨著貿易興盛,越來越多的本地物產遠渡重洋銷售海外、需要大量人力;為了降低成本,產業開始用低廉的薪資招募女性員工,於是,臺灣的女性們為了賺取微薄的工資補貼家用,踏出了職業婦女的第一步。
在阿里山砍伐的大量樹木中,有許多「千年神木」等級的巨樹。據說神木因而震怒,使不少伐木工人罹患怪病死亡,更誇張的是,連白米煮出來的飯,竟也變成了紅色,「樹靈作祟」的說法就傳了開來。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五年),岡本要八郎先生在北投溪流中發現一種新礦物,經分析確認具有放射性,一九一二年礦物以產地命名為「北投石」,是目前數千種礦物當中,唯一採用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
「放天燈」此一原本帶有宗教色彩、名聲不彰的地方傳統民俗,經由平溪在地人士的努力推廣,逐漸獲得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重視,再加上每年活動內容求新求變,時至今日已發展為臺灣獨具風格的一大觀光盛事。
桐花祭的開端始於苗栗。早期日據時代的「造林政策」,苗栗三義土質欠佳的地帶種植了大量抵抗得了貧瘠的油桐樹;結實纍纍的油桐子可用來榨油或做為紙傘的防水塗布。苗栗桐花祭廣受好評,政府便在2002年擴大舉辦,名為「客家桐花祭」。
民國三○年代,張連昌先生和友人組成輕音樂團,某次機緣下獲得一把燒毀的薩克斯風,經過三年細心繪圖拆解研究,成功製作臺灣第一把手工薩克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