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選珍藏 : 公路之旅——感受土地的脈動

起初鑽過彎彎曲曲的狹窄巷弄,連接到車水馬龍、樓房林立的幹道,挾在車陣中一路向前,直至城市的邊界,再連接上聯外道路,加速奔馳,眼前豁然開朗。蔥鬱的山林、流潺的溪水、藍灰的天空,還有腳下堅實的公路,伴隨著旅人離開熟悉的環境,踏上通往未知的旅程。


在路上

時間回到一九七○年代的臺灣,當時中山高速公路尚未完工,全島交通仰賴省道與火車,旅人們以種種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速度、懷抱著不同的想法各自動身出發。許多渡海而來的國際友人揹著背包,徒步或騎單車進行環島旅行;也有時髦的機車騎士夫婦組團,穿著夾克、面掛風鏡,一路電掣星馳從鼓山騎向臺北;還有音樂家們攜帶錄音機乘坐汽車深入各鄉鎮,進行民歌採集之旅;每到遶境出巡之時,神尊、家將、陣頭信眾總是把道路擠得水洩不通;金光閃閃、華麗氣派的藝霞舞蹈團也載著幾十箱服裝道具北中南奔波,展開風靡全臺的傳奇巡迴演出;最奇特的當屬省運、區運的傳遞聖火行列,手持聖火的矯捷跑者、威風凜凜的隨行車隊以及路旁加油吶喊的觀眾們,浩浩蕩蕩一站又一站地傳遞熱鬧歡騰……


自行車

自行車似乎永遠代表了少年少女的青春時光。

圖片來源:林壽鎰作品集)


義民節

楊梅庄輪值義民節祭典奉飯祈福祭拜。臺灣的宗教活動,總由公路串連起每庄每村。

圖片來源:吳金淼作品集)


北宜公路

北宜公路是溝通臺北盆地蘭陽平原之間的道路,由於臺灣山岳由北到南連綿不絕,在早期開拓時形成天然的難關,阻隔西部平原與蘭陽地區的交流,使得宜蘭地區在發展上倍加艱辛。也因此,清初時來自中國沿海的駐防官兵與屯墾移民從地理上的視角觀之,將中部山脈以東、漢人眼中難以開發的地區,以「山後」或「後山」統稱,如《噶瑪蘭廳志》曾記載「噶瑪蘭僻在臺灣極北山後」、「蘭廳遠在山後,至郡十三日程,道路險仄」。

十九世紀初嘉慶年間,清朝在宜蘭設立噶瑪蘭廳加以經營,隨著越來越多漢人移入,蘭陽地區原先的內陸平原與海岸濕地逐漸被改造為阡陌縱橫、溝渠交錯的農田,不僅改變了自然生態,也使得原先的平埔噶瑪蘭族與山地泰雅族均被迫遷徙。到了十九世紀末光緒年間,臺澎兵備道劉璈在上書朝廷時已將宜蘭稱為「山前」,由此可佐證地理邊界的認知與稱謂,實隨著時間發展而有所變遷。

蘭陽地區的交通起先仰賴海路由烏石港進出,以農產品向臺灣南北路與廣東、福建、江浙各省進行貿易。開闢陸路交通要道則在噶瑪蘭廳設置後,因有傳遞官方文書的需求而修築整理了淡蘭道(今淡蘭古道),最初是經三貂嶺古道繞過東北角接隆嶺古道,後來為縮短交通距離,通道不斷南移,最終開拓了出口在頭城的北宜古道,而劉銘傳時期再修整了出口在礁溪的淡蘭便道,成為日本時代修築北宜公路的基礎。

傍山而建的北宜公路為供汽車通行,沿途穿山越嶺、路線迂迴曲折,在宜蘭段的道路有著「九彎十八拐」之稱,是當時臺北至宜蘭間的主要道路。由於山路彎曲、路面顛簸,行駛車輛又多,北宜公路上經常發生事故,曾有許多怪談流傳。此外在颱風季節,也可能因豪雨造成山崩坍方而導致交通暫時中斷。因此後來又修築了北部濱海公路,及穿過雪山山脈的北宜高速公路,以改善交通狀況。 隨著新闢道路陸續啟用,在青山翠谷中蜿蜒的北宜公路今日車流已不如往昔,但沿途植被茂密的自然景觀,以及依山眺海的秀麗風景,仍吸引許多自行車友前往一遊。當天氣晴朗時,遼闊的蘭陽平原可盡收眼底,甚至能望見浩瀚太平洋中的龜山島


北部濱海公路

圖為台灣電影文化公司新聞史料所記錄下的北部濱海公路,民國68年8月通車,公路起自基隆市的八斗子漁港,經深澳、福隆、三貂角等沿海地區,直達宜蘭縣蘇澳,全長約140公里。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感受島嶼脈動

如果能將目光投注於沿途的城鄉風景,則公路旅行往往能引發對於這塊土地的全新感受。路途上迎面吹拂的風、熾熱的陽光、多變的氣候、山海相連的景色,能為長期身處於都市叢林的旅人帶來深刻的感官接觸;與各地的居民交談,品味異鄉的食物,親身觀察陌生的環境,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能為心靈帶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出發吧!道路就在你的腳下!


延伸閱讀:CCC10:名為未知的惡魔





Share

公路之旅——感受土地的脈動相關藏品

中山高速公路臺北市路段路權內既成道路暨漏...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H0045762
151 / 154

中山高速公路汐止五股段高架拓寬工程徵收土...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G9656775
152 / 154

內湖區民權東路 6段(舊宗路至中山高速公...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E0524452
153 / 154

內湖區民權東路 6段(舊宗路至中山高速公...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E0605145
154 / 154
  • 上十頁
  • 上一頁
    第 16 頁
    共 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