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年代開始,臺灣學習攝影的本地青年經由遠渡重洋赴日留學以及在相館擔任學徒自修來習得攝影技藝,並開設照相館營業謀生,發展出流行的畫意沙龍外,並開始應用當時十分新穎的「新興寫真術」,強調街頭獵影的寫實觀照。這些貫穿一甲子時光的作品默默地凝視著臺灣現代史上每一階段的面容與風貌。
彭瑞麟一九○四年生於新竹,以旁聽生身分赴日學習攝影,為了信守婚約,放棄日本皇室攝影師一職返臺。在自己開設的照相館裡開辦攝影研習班,是臺灣最早成立的專業攝影教育機構,為臺灣培育出第一批專業人像攝影師。
一九三四年,擔任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教諭、建築專業、熱愛爬山的千千岩助太郎決心開始研究臺灣原住民建築,他對不同族群的特有建物進行測繪,一一記錄並拍攝建物的基本尺寸、空間格局與室內陳設,累積了數百幅手繪稿以及千餘張照片。
二戰結束後,三峽祖師廟由當時擔任三峽街長的李梅樹接管,開始進行重建計畫。祖師廟以木雕、銅塑、石刻浮雕等方式呈現精緻的裝飾藝術;前殿、中殿與後殿皆設置精巧繁複的藻井。
金門明末時曾是鄭成功家族抗清的據點,到了現代,更成為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與八二三砲戰等國共大戰的戰場,留下不少戰地文物。
美國對於中華民國的援助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臺而轉移至臺灣,這些美援臺灣建設計畫大多委託來自美國的懷特公司統籌規畫,主掌其事的公司駐臺經理狄寶賽,對於此時臺灣的經濟發展即具有重要影響。
不同的古蹟,有不同的遭遇。而許許多多個人的命運,也和這些曾經繁華的歷史遺跡互相接觸、交錯,成為各自獨特的故事。
由國家指派赴海外進行醫療人道救援,站在第一線上無私奉獻己能,以熱血、青春甚至生命樹立起友誼的歷史碑,是醫療援外最佳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