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運動項目當中,棒球在臺灣的地位應該算是最穩固的,從日本殖民時期起就奠下了基礎,發揚光大至今。嘉農棒球隊的傳奇,原本來自於日本殖民時期的教育手段,藉由棒球來強身保健,並養成遵守法規與紀律的習慣,沒想到竟一路打進甲子園,用球場上的戰績來宣告:被殖民者的本質潛力不輸於任何人。到了戰後,退守臺灣、又仰賴美援的中華民國,也靠著紅葉少棒隊、金龍少棒隊、三冠王等球場上的勝利來展現榮耀。直到現在,我們仍然稱呼揚名海外的選手為「臺灣之光」。球場上的運動員,儼然成為群體尊嚴的象徵。
即使貴為國族象徵,球員的生涯卻充滿不確定性。再強的隊伍、再好的球員,也無法保證每場必勝,而每一個運動員是否處於生涯的顛峰狀態,以及這個狀態能維持多久,也一樣充滿變數。電影《魔球》中將球員表現的各種細項加以數據化,用統計數據找尋最佳贏球組合的科學方式,確實相當神奇,然而電影畢竟會強調戲劇張力而經過剪裁,實際在大聯盟對戰時,很難用一套公式就取得冠軍。
比賽是個人實力、團體實力與運氣的結合,不到最後關頭,沒人知道誰是贏家。今年是冠軍,明年未必是,而球隊明星一旦表現不如預期,或許很快就被交易脫手。更何況球員在某些特殊環境下,還要遭遇挖角歪風、賭博染黑、政策不良等負面因素的考驗。一個運動項目的興衰、一個球員的未來,就像人生,免不了要面臨重重波瀾起伏。
我們無法參與球員的生涯,卻在他們的起伏中看見自己。
(圖片來源: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
但就是這些不確定性,才是他們迷人的地方。努力、運氣、媒體的塑造、專業的公關,以及資金的挹注,種種原因都可能使某一隊或某一位球員,成為眾人寵愛的焦點。球員的命運也牽動球迷的內心,就如同戲劇中陷入困境的角色,讓人想起自己的人生處境,而當他衝破難關重新奪回自己的人生時,觀眾也像自己獲得重生一樣心滿意足。
這就是運動員、明星與名人的奇妙之處。他們距離一般人異常遙遠,在鎂光燈底下引人好奇,卻又因為被媒體拉至眼前,大眾對他們產生親近感。而運動員又是特別的一群,他們背後所代表的健康、清新、堅忍等「運動家精神」形象,讓他們受邀替商品代言,擔任某某大使,在廣告中讓人掏腰包或宣傳戒煙等活動時別具號召力與說服力,他們的「偶像」威能,在消費行為、社會觀點或個人喜好等方面都頗有影響。運動員之中的菁英,成了大眾文化與記憶的一部分。而我們,則是站在遠處持續凝望他們的大眾——不過別忘記自己也要多作些運動健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