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選珍藏 : 福爾摩沙命運的戰役──大航海時代的金銀島

藍海爭霸

從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歐洲船隊頻仍出現在非洲、亞洲、美洲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也發現了許多當時歐洲人從未知曉的土地,這就是所謂的「大航海時代」或「地理大發現」。到十七世紀為止,這段時期的歐洲人極力擴展已知世界的範圍,不但十分之九的海洋已被探索,並開闢了新的航路,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盛行,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海上強權也相繼出現。

東印度公司錢幣

東印度公司錢幣。

圖片來源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搶手的福爾摩沙

明朝後期(約十六世紀中葉),包括倭寇在內的海盜,以及葡萄牙人,陸續有來自各地的船隻經過或暫時停留在這島上,但並未長期逗留或殖民,臺灣主要還是以今天稱為「原住民」的各族人居住,既沒有被納入任何政權的版圖,也沒有成立國家。而從十六世紀末,這個美麗的島嶼由於重要的戰略與貿易位置,成為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與漢人相繼覬覦的對象,也因而被拉進大航海時代的海權爭霸之中。

一六四四年滿洲人入關,天下動亂,南方有幾個勢力興兵抵擋滿人。鄭芝龍之子鄭成功一六四六年起參與抵抗滿人入侵的行動,形成新興勢力,引起荷蘭人的高度關注,害怕鄭成功與滿人交戰不利後,會轉而奪取臺灣。

鄭成功於一六五九年在南京遭遇重大失敗,退回金門、廈門,果真對攻取臺灣作為「反清復明」根據地的構想產生高度興趣,鄭氏攻臺的風聲滿天飛。一六六○年荷蘭駐大員的負責人「大員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發出警告說鄭成功隨時可能攻臺,送信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巴達維亞,荷蘭派船隻支援大員,但增援軍司令范德蘭(Jan van der Laan)未見鄭成功攻臺且不願在大員久待,便於一六六一年二月撤離,但那年四月時鄭成功果然攻臺。

當時雙方交鋒在臺江內海上展開;臺江內海是十七世紀臺南海岸的潟湖, 由臺南海岸延伸而出的沙洲所包圍而成,內海中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沙洲,稱作「鯤鯓」。「鯤鯓」本義是鯨魚隆起的背部,而自臺灣本島從南而北延伸出、最大的沙洲即是大員,熱蘭遮城所在的位置。荷蘭人在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一帶)建造的熱蘭遮城,外型是典形的方型稜堡,內外城相交疊,並在四角修築稜形結構作為炮臺陣地。

熱蘭遮城平面圖

熱蘭遮城平面圖;長型部份為外城,具半圓突出的方型部分則為內城。內城牆緣突出的半圓是熱蘭遮城的特徵之一。
攝自臺南熱蘭遮城博物館並再製。


荷鄭大事年表

荷鄭大事年表。


尾聲

荷蘭雖然只以大員為商貿據點,但當時的榮景也是盛況空前。在大航海時代下,臺灣基於戰略或貿易等原因而躍上國際舞台,最後鄭氏家族大敗荷蘭,臺灣進入漢人政權的時代,貿易與國際間的關係不若從前荷蘭在臺時繁榮,過去歐洲人在臺留下的痕跡也漸漸消去。

今日熱蘭遮

歷經改朝換代、政權更替,昔日的熱蘭遮城只能從臺南市區內留下的斷垣殘壁,遙想當年。

圖片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建築史


延伸閱讀:CCC4:揆一的最後一局





Share

福爾摩沙命運的戰役──大航海時代的金銀島相關藏品

第一節 荷鄭時期出現的劇種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戲劇史;臺南縣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002381672
111 / 112

挑戰荷蘭東印度公司

  • 描述說明:來源期刊:少年臺灣
  • 資料識別:C03003169
112 / 112
  • 上十頁
  • 上一頁
    第 12 頁
    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