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遠從加拿大來台佈道的基督教傳教士馬偕,娶了台灣姑娘張聰明為妻。這場婚姻中除了兩人的結婚證書之外,尚有張聰明親生父母的同意書,以及養父母的同意書;這三張證書,揭露了馬偕夫人的出身,更是台灣當時女子命運的縮影。
自清末開始的臺灣詩人南北酬唱進而發展為全島詩人大會,參與的詩社包括臺北州的瀛社、新竹州的桃社與竹社、臺中州的櫟社、臺南州的南社和嘉社等等,各地詩社互連聲氣,輪值召開聯吟會讓全臺各地詩友共聚一堂題詩唱和。
臺灣白話字的源頭其實和宗教很有關係,荷蘭傳教士帶來上帝福音,也帶來拼音書寫系統,接受這套書寫系統的平埔族新港社原住民,不只用這套文字讀聖經,還用它和渡過海峽的漢人打契約。
以農立校的中興大學收藏了許多日治時期的「卒業報文」,也就是畢業論文,論文中還包含各種手繪的地圖、表格、昆蟲與植物。
林業試驗所著力於日治時期文獻的數位典藏完成林業文獻資料庫及多部圖譜的展示系統,內容包含《本草圖譜》、《有用植物圖說》、《櫻花圖譜》等多部圖譜,以及《臺灣博物學學會會報》等多本文件的數位化。
如果要用一句話歸納日本人的殖民統治,那麼「野蠻中帶著文明」,或許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注腳。在日治時期的臺灣小公學校美術教課書裡可以略窺一二。
同一標的物再一次買賣時,另一張契約取代了舊契的地位;時間久了,它成了沒有法律作用的文書,於是變成古董家收藏的對象,變成歷史學研究的史料。
日治時期,日本當局注意到臺北北投特殊地質,建議興建一座以溫泉做為療養設施的醫院。北投蘊涵的豐富地熱與溫泉因此被發崛,在日俄戰爭期間也治療了無數受傷的士兵。
法鼓佛教學院提出了「整合性佛學資料庫」概念,希望整合現有以及未來的佛教文獻數位資源,其中「台北版電子佛典集成之研究與建構」計畫,即是著重在佛典文獻的數位化。網站中共包含「藏經音、韻、義檢索」、「佛學多語詞彙檢索」及「CBETA佛典語文研究平台」三個檢索系統,使用者可以透過檢索工具,很快蒐集到想要的詞彙及其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