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功名原為士人進身之階,然因僧多粥少,競爭激烈,衍生出不少科場舞弊的問題。
作弊的方式五花八門,應試者為求中式,不擇手段,機關算盡。例如,有的考生「倩人代試」,即請託文理精通之人代為考試,考後按約付銀,於是京城考場附近,甚至出現了專門經營代考業務的「槍手」,專為場內代倩文字。其代考的方式亦多,例如買通保人,使代考者混入場內,即所謂的「冒名頂替」;買通編號人,讓代考人與雇主座號相連,曰「聯號」等。
更多的是「夾帶與傳遞」。科舉考試固定的文體格式和狹窄的出題範圍,給了那些心存僥倖的考生可乘之機。
夾帶,又稱懷挾,是指考生把與考試內容相關之書籍、文字私藏在衣服和考具之中帶入考場抄襲。有的考生顧慮挾帶厚重書籍進入考場易被搜檢沒收,便僱請善寫繩頭細字之人抄錄文字,或藏在衣帶、鞋襪、籃筐、凳子、硯台底座、筆管細縫;或藏在果餅、蠟燭之中;還有的人將文字藏於髮辮和肛門裡;又有人想出用藥煮後沾點藥湯寫在青布衣褲,塗上泥巴,入場後擦拭乾淨即能看見文字的方法,無所不用其極。
傳遞,則是買通巡場兵役和號軍等場內供役人員,幫忙傳遞與考試內容相關的字紙;或與考官、考務人員等串通,幫助逃避入場搜檢,預先將文卷埋藏於號舍或出入場所;或迨考生領到考題後,用磚石等物將題目送出場外,等到文字作成,或遙點燈竿、連放爆竹,或將馴養鴿鷂繫鈴放縱作為記號,預先指定地方以便關通接遞,仍用磚石等物擲入場內。有心作弊的考生花樣百出,令人嘆為觀止。
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中,有不少記載著科場舞弊的案子。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其中,鄉試屬於省一級考試,考場設於省城,每三年一科,逢子、卯、午、酉年舉行。由於鄉試是讀書人獲得參加會試資格的考試,是躋身仕途的重要門檻,故備受社會高度重視。以內閣大庫檔案登錄號 156679(「禮部為科場傳遞未成事」)這一件為例,說的便是道光五年七月間舉行陝西省鄉試時,朝邑縣生員雷寅丙為同縣生員謝溫等代倩長安縣舉人李印全等作文,商同號軍賈世英傳遞未成當即拿獲發交兩司審訊的始末。
雷寅丙與同縣生員謝溫、監生劉繼鐸、長安縣舉人李印全以及充號軍之賈世英均相素識,道光五年七月,雷寅丙等先後來省鄉試,謝溫為求中式,請託雷寅丙倩鎗傳遞,寅丙遂向文理精通之李印全說合,中式後致贈謝銀一千八百兩,不中致送潤筆費二百兩,印全則允諾不論中與不中,分給寅丙仲介費二成。依樣畫葫蘆,寅丙又說服原無作弊念頭之劉繼鐸,往邀甘肅文縣舉人韓秉泰鎗替,說合中式後謝銀一千四百兩,不中致送潤筆銀一百五十兩,秉泰亦許分給寅丙二成銀兩。寅丙再向賈世英商允設法傳遞,用白布小口袋裝盛紅色燒料珠子,以顆數定為號數,先給應試者帶進場內,場外將詩文包卷亦照號繫珠遞進頭道圍牆院內,由更夫接收傳遞。
拜託賈世英代為傳遞之人為數還不少,長安縣生員王庭獻聞知,亦向世英索取料珠口袋一只;另有長安縣生員孔貽桂向世英索取四、五、七、九號口袋代為攬人,最後因覓人不出,才將口袋退還;甘肅寧州生員李夢庚亦輾轉從世英手上拿到六號、八號兩只口袋。
孰料考試當日,官役巡查嚴緊,劉繼鐸、王廷獻臨場後悔作弊,各自作文完卷。而拋進西邊頭道圍牆內之料珠口袋六個、詩文八卷等物,由於場內等待接應之更夫聽聞其聲,尚不及撿收即被巡查官役查獲,這場集體舞弊事件至此宣告失敗,所有牽連此案之人皆難逃法律制裁:謝溫、雷寅丙、號軍賈世英、拋遞文卷與接收文卷之人、受託代覓傳遞及轉向說合若干人等均依例各杖一百,徒三年。代為作文之李印全被革去舉人,杖一百,徒三年,仍枷號兩個月,滿日各至配所折責安置。劉繼鐸、王廷獻初無鎗倩傳遞之心,被雷寅丙等再三哄誘始行允從,臨場旋各後悔,俱自作文完卷不用傳遞,雖情尚可原,然兩人仍被革去監生、生員,依例杖一百,折責四十板免其枷號。孔貽桂向賈世英索取口袋代為招攬,意在圖利,被革去生員,杖八十折責發落。至於在逃之鎗手劉兆奎等亦被革去功名,迨緝獲日另結。
科舉制度自實行一千多年以來,為封建社會拔擢了不少人才,相對的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進步,但當科舉考試變成越來越多的士子為改變其社會地位,一圓獲得高官厚祿夢想的途徑時,少數不肖之徒鋌而走險,希冀藉行旁門左道取得功名,於是導致了層出不窮、防不勝防的舞弊行為。此次查獲之事件,只是有清一代科場舞弊中之冰山一角,儘管科舉制度發展至明清時期,已有了更完備的制度與規範,但受到傳統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影響以及「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誘惑,仍阻擋不了一波波強勁的作弊歪風。
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分項五: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劉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