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圖 / 蘭文里
2011年4月,嚴長壽先生的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出版。在這本書中,對於現代臺灣的教育與技職培訓制度,乃至於年輕世代的職涯規劃,都有許多苦口婆心又一針見血的批判。在中國古書與文人的世界中,古典而無尊卑、職業貴賤的社會,似乎是一個美好的理想年代。在中研院的考古典藏中,我們有可能找到那理想與現實年代的分界線嗎?
1930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國際考古學家,在中國山東、河南一帶發現了一個有別於仰韶彩陶的黑陶考古學文化,由於考古學家首先在龍山鎮發現這類文化的蹤跡,因此也被命名為「龍山文化」。根據研究,這個考古學文化存在的時間,是距今4500到4000年左右,大約比傳統史書所定義的夏朝還早些。
而在龍山文化的考古發現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蛋殼陶了!在這些考古遺址中所出土的蛋殼陶,其色黑且均勻,璧薄如蛋殼,又加上許多精細美觀的鏤空雕飾,與年代更早、略顯素樸的陶器相較之下,完全是不同層次的工藝品。不過,並非所有龍山文化的陶器都是這種精巧的蛋殼陶,大部分出土的生活用品,仍然是以較傳統的技法燒製而成。
除了美學與工藝上的意義之外,考古學家也經過蛋殼陶的數量、分布,大膽推測龍山時期的社會概況。由於蛋殼陶製作難度遠高於一般陶器,出土數量較少,也只在少數隨葬品豐富的墓葬中出土;因此蛋殼陶的擁有者,很可能是當時社會內的領導菁英階層,他們可能透過戰爭或是宗教儀式所激發出來的領袖魅力,掌握比一般芸芸眾生更多的資源。
也因為蛋殼陶的製程困難,勢必需要有專業技術人力的長時間投入,這類工匠很可能不會有時間再去經營自己的農田、打自己的獵,而是依靠出賣自己的技巧與服務,從這些社會菁英處換取衣食溫飽。因此,當時的社會很可能已經出現職業分工制度的雛型,有領導社會運作的統治階層、有服務統治階層的專業人士,以及靠勞力進行糧食物資生產的一般人。
隨著時間流轉,這種制度的演變與擴散,也就成了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如今要找到沒有職業與階層分化的平權社會,恐怕只能造訪第四世界,才能勉強與最後的「葛天氏之民」相遇。而當我們渴求自由、或是痛定思痛希望革新臺灣的教育現況時,或許靜下心來,端詳這些來自新石器時代、「職業分工」初始時刻的考古證據,我們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思古幽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典藏的龍山蛋殼陶(攝/蘭文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