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圖 /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北市愛國東路、中山北路、臺中市三民路,以及高雄市中山路,都是全臺著名的婚紗街。走在婚紗街上,就像觀賞當季婚紗大展一般,櫥窗內的各式婚紗琳瑯滿目,每到假日更時常有穿著婚紗的展售小姐在街道上發送氣球、宣傳單,整條街就像舉辦嘉年華會一樣熱鬧非凡。
然而,現代婚禮蔚為流行的白紗禮服,其實原先是天主教徒舉行隆重祭典時所穿的典禮服,後來才逐漸演變為結婚禮服。透過日治初期的老照片等圖像資料來看,臺灣在不同政權與時代風氣的影響下,婚禮服飾呈現出臺灣多元文化融合的過程。而臺灣的婚禮服飾從傳統中國婚禮象徵喜氣的大紅色禮服,轉變成西方表示聖潔的白色婚紗,要到1910年代以後才開始出現,而且是從頭紗開始改變。
圖一:1912年4月27日林祖壽與蔡嬌霞結婚照。
(圖像來源: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以下稱為本館)收藏由清水蔡家後人所捐贈的一系列蔡蓮舫文書,其中包含珍貴的臺灣早期嫁娶行列系列照片。圖一即為1912年4月27日,板橋林家林祖壽與清水蔡蓮舫女兒蔡嬌霞結婚時拍攝的照片。照片中,蔡嬌霞身穿傳統中國嫁衣及霞披、頭戴鑲有珠簾的鳳冠,林祖壽穿戴清代長袍馬褂官服。一般說來,兩人的服飾裝束其實是九品命官、命婦的穿著,命婦禮服上的線穗顏色、刺繡圖案、霞披的圖案、鳳冠鑲飾的珠寶材質,以及命官長袍上的繡線顏色等等,各個品級皆有詳細規定,是具有官位的人才能穿戴。但自明代以後,庶民結婚時可假借九品官服為結婚禮服,有品級之人則需依照品級穿著。這個習慣延續到清代,甚至到了臺灣的日治初期,從板橋林家與清水蔡家的聯姻照片中,仍可看見中國傳統婚禮習俗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1910年代左右,拍照技術才逐漸傳入臺灣,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隨意拍照留念。因此,早期老照片等圖像資料呈現的大多是社會上層階級的生活樣貌。林、蔡兩家皆是臺灣當時有名的地方大族,才有辦法穿戴如此華麗的結婚禮服,一般家境並不富裕的平民百姓,大多自行縫製嫁衣,以紅色的大襟衫、裙及蓋頭來替代。
1910至1920年代之間,是臺灣婚禮服飾的過渡時期,受到日治時期的西化風氣影響,中西混搭的服飾風格充分表現在婚禮的禮服上。約與林蔡兩家聯姻同時期,林蔡聯姻選擇以中國古禮為婚禮進行的方式,而臺灣第一代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高長的四男高再祝醫生,與許翰民醫生長女許美的聯姻,其婚禮卻已開始融入西方色彩。
從1910年4月21日兩人結婚時所拍攝的結婚照(圖二)來看,新郎身著福鏤庫(Frock coat)禮服、山高帽(Bowler hat)搭配黑色皮鞋,新娘卻穿著臺灣衫,顯示此時期西式作風已在臺灣社會中出現,身著西服是時髦的象徵,遂出現「西服配臺灣衫」的特殊景象。
圖二:1910年4月21日,高再祝、高許美結婚照。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11年,高再祝與高許美的結婚週年紀念照片(圖三)中,高再祝依舊身著福鏤庫禮服搭配黑色皮鞋,高許美則從臺灣衫改穿改良式禮服,頭戴白紗、手持百合捧花。此外,再從1920年代,霧峰林家林烈堂的長子林垂拱,與前清進士陳望曾之女陳瓊珍的結婚照(圖四)來看。林垂拱並未穿著時髦的西裝,而穿著中國傳統的長袍,陳瓊珍也並未穿著完全西式的長裙擺禮服,卻是以短版的鳳仙裝搭配長度及地的白色頭紗,且穿著有刺繡圖案的布質高跟鞋。藉由過渡時期的兩張老照片,看出臺灣當時已將一般喜事視為禁忌的白紗,轉化成為聖潔的象徵,而西方婚禮服飾也逐漸傳入臺灣社會。
圖三:1911年高再祝、高許美結婚週年補拍婚紗照。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0年代林垂拱與陳瓊珍結婚照。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經過時代的變遷,臺灣的婚禮服飾風格演變到了1930年代,呈現出完全西式的特色。1937年,高再祝的次女高慈美,也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與臺北富商李春生之曾孫李超然的結婚照(圖五),以及蔡蓮舫的三子蔡伯淙與莊素鶖的結婚照(圖六),便可看出此時已跳脫中西混搭的服裝型態,完全呈現西式的禮服風格。
圖五:1937年李超然、高慈美結婚照。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六:1937年蔡伯淙、莊素鶖結婚照。
(圖像來源:臺北大安高慈美文書、蔡蓮舫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本館收藏的兩張1937年結婚照中,李超然與蔡伯淙皆身著摩令古(Morning coat)、手持高呢帽並搭配黑色皮鞋,高慈美身著西式長裙禮服(Wedding dress),莊素鶖則難以辨識是否穿著連身禮服,但裙擺明顯看出並未及地,但兩位新娘皆手持百合捧花,頭戴曳地的白色頭紗。特別提出一點,此時照片中的四位新人與之前的結婚照最大的不同,在於四人雙手皆戴有白色手套。而結婚必須戴手套的含意多有不同,西方認為手套是象徵愛情的信物,臺灣老一輩人家的說法則認為,結婚當天新娘不要做事,日後會比較好命,所以新娘才會戴手套。
時代演變至今,拍照技術日新月異,拍攝照片不再是個昂貴的活動,結婚禮服也轉變以西裝搭配婚紗為主的風格。傳統西方婚禮中象徵聖潔的白色,結合每年不同的時尚趨勢,亦走向各式各色的婚紗款式。傳統中國長袍搭配霞披或旗袍的服飾,反而僅成為部分新人拍攝結婚照時的選擇之一。回顧本館收藏的一系列結婚照片,展現出百年來結婚服飾風格流轉的歷史記憶。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數位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