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陽光、影子
圖 / 陽光
學名: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科名:金縷梅科 Hamamelidaceae
楓香葉
唐朝的名歌舞姬杜秋娘以金縷衣為題,寫了「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文中的金縷衣,與金縷梅當然沒有關係,但當您還沒有聽過「金縷梅科」植物時,我想您一定已經聽過這首七言樂府,也許還能琅琅上口呢。此文的金縷衣泛指華麗的物品,而古書上記載將玉片穿上金線製為金縷衣,據說穿上此衣能使亡者軀體不腐爛,靈魂才能永久留存,唯有帝王才能享此殊遇——然而,事實是殘酷的,經過時間的證明,能長久保存的,僅剩下金縷衣本身。
屬於金縷梅科的「楓香」,在秋冬落下的片片紅葉,也常被人們拾起、欣賞,甚至護背製成書籤、卡片,想要留下永恆的美。楓香是落葉大喬木,樹皮可見到縱向淺溝裂。芽卵形,有鱗片5或6。葉多三裂,幼時或為五裂,鋸齒緣,葉柄細長,基部圓形或心形。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呈短總狀叢生,花絲短;雌花為有細長總梗之球形頭狀花。花粉具多個萌發孔,外壁紋飾為小穿孔(張志耘等, 1989),借風力傳播。果球形,由多數之蒴果相互聯合而成;蒴果開裂,種子1或2,扁平有翅。
楓香雄花
楓香雌花
楓香的模式標本採自於臺灣,由英國皇家邱植物園(Kew)的採集家奧德漢(Oldham, Richard)於1864年於淡水所採獲,當時他所採的大部分標本被送到英國皇家邱植物園,另有部分進入大英博物館(BM),由一流的植物學家進行研究,而漢斯(Hance)是其中之一,楓香的學名即由漢斯所賦予,於1866年發表於法國自然科學年報,迄今此學名未曾動搖,這份珍貴的模式標本目前應存放於大英博物館當中。
在臺灣哪裡可以看到呢?
楓香
楓香為美洲、亞洲古老化石種的後裔,目前全世界僅剩下5種,間斷分布於東地中海、東亞和北美東南部至中美,包括中美洲及美西的膠糖香樹、小亞細亞的蘇合香及中國和臺灣的楓香。楓香生於中國的廣東、廣西、福建、湖北、四川、河南及海南島;臺灣則分布於海拔2,650公尺以下,但較高海拔之處極有可能是人為栽培,自然分布則多見於1,800公尺以下。在中研院內,可於植微所周圍、胡適紀念館對面、近史所北側、細生所前方等地見到楓香;臺北市區則在中山北路士林段等地有成排的楓香行道樹。然而,平地受限於低溫不夠低,楓香的紅葉較不顯著,若想欣賞層層楓紅的美景,可至海拔較高的「楓」景區,例如:石門水庫的楓林大道、奧萬大、武陵農場的七家灣溪畔……等等。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本土植物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