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圖 / 蘭文里
追求利益是大部分人類的趨向,通商興利則是推進世界向前邁進的動力之一。從橫越歐亞的絲綢之路,到今天蓬勃興盛的國際貿易,商人們都運用貨幣作為交易與價值衡量的媒介。傳統以金、銀、銅鑄造的貨幣,儘管在價值上不易混淆,但卻有著體積龐大而笨重的缺點,況且中國成語說:「財不露白」。要攜帶大把大把的錢幣走遍大江南北,而想要不為歹人發覺,實在困難。
為了讓行走江湖的商旅道客,能夠減輕行李重量、降低遭搶的風險,中國的商人與政府,最遲到宋朝公元960-1279年,就已經發明了「交子」,也就是最原初的紙鈔。通過政府的擔保,商人只要帶著幾張薄薄的紙,就能自由購買物品、進行交易,對於人類貨幣與交易的歷史來說,這是一項劃時代的創舉。
傳統上,我們一聽到蒙古帝國,想到的大概就是「黃禍」來襲、來自草原的野蠻鐵蹄肆虐歐亞各大文明都會的場景。事實上,在完成征服軍事行動之後,治理與收稅、確保財源廣進,更是蒙古大汗所關注的問題。儘管尚未完全征服中國,但在1260年繼任大汗的忽必烈,就已經懂得以務實主義的觀點,建立屬於蒙古帝國的紙鈔貨幣體系。這張於1930年代,於內蒙古居延一帶沉埋數百年光陰之後被考古學家發現的「至元通行寶鈔」,就是當時蒙古帝國經濟活動的見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至元通行寶鈔」,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票面價值為兩貫,上頭還繪有兩串銅錢,方便不識字者瞭解這張紙的涵義。蘭文里攝影。
至元通行寶鈔是忽必烈政府於1264-1294年所發行的紙鈔,單位可分為貫、文。基本上「文」是傳統中國貨幣單位,一貫等於一千文,也不算是小數目。當時政府所訂定的匯率是二十貫至元通行寶鈔值赤金一兩、二貫至元通行寶鈔值銀一兩。不過,至元通行寶鈔的出現,基本上是為了挽救他的前身、同樣由忽必烈政府所發行的「中統通行寶鈔」所面臨的貶值通膨危機;「至元」兌「中統」的比率為五比一,由此可見當時通貨膨脹問題的嚴重性。
那麼,拿著這一張兩貫錢的至元通行寶鈔,您可以做些什麼呢?根據一份公元1280年代的資料,我們知道為了因應通貨膨脹,忽必烈政府決定調升基層公務人員薪資,調薪比例為50%,最低階的「公使人」替官府擔任雜、庶務工作月薪從五兩銀調整成七兩五錢。所以在1280年代的蒙古帝國,這樣一張紙大概也就相當於基層公務人員月薪的13%。另外,當時數學習題也曾提到,一匹馬兒、視其優劣、價錢約當45到90貫之間。所以恭喜您,拿個幾十張兩貫錢的至元通行寶鈔,就可以買下一匹良好的坐騎了!
金錢的魔力總是使人著迷,由於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達,使得進入十四世紀的元朝政府,誤以為狂印鈔票就能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而這場人為造成的金融危機,也讓元朝政府黯然退出歷史舞台。漢人所建立的明王朝擊敗了各地元政府軍與割據王國,新成立的明朝對於紙鈔這種貨幣體系,與其所帶來的通貨膨漲與政府信用危機,有著深刻的認識,因為他們就是靠著這場危機才上台!因此明朝的中國廢棄了紙鈔,重新回歸銀、銅本位的貨幣體制,直到十九世紀西風東漸,中國的貨幣體系才又如電影「白銀帝國」的故事陳述所言,重新擁抱紙鈔體系。
看著這張寶鈔上所描繪的串串銅錢,只要一張紙、一些墨水,加上官方的保證,原本無生命的纖維,也能成為人人覬覦的財貨寶藏。當我們思考財富與貨幣的本質與歷史時,也許這張至元通行寶鈔,可以讓我們「撫今追昔,而發思古之幽情」罷!
如何欣賞至元通行寶鈔?
1.您可以親身造訪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居延漢簡」展區,親眼目睹至元寶鈔。
2.您也可以造訪「數位典藏與學習成果入口網」,鍵入「至元通行寶鈔」為關鍵字,即可瀏覽數位影像檔。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分項二:拓片及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