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選珍藏 : 百年傳承千年智慧──傳統大木司阜許漢珍

文/褚如君

本文由TELDEP拓展台灣數位典藏公開徵選計畫提供


許漢珍

大木司阜許漢珍與他一手打造的關帝廳


大木司阜:建築背後的靈魂推手

建築體,是城市的意象,我們知道紫禁城與北京的對應關係,也知道清真寺在阿拉伯各城市中的建築意義。建築結構,是地域的特色,可使人從中了解風土民情,更可以感受各地獨有的生活模式。建築裝飾,是建物無聲的語言,我們可以從不同圖像中看見文化的意涵,更可透過圖像符號來解讀各民族的精神信仰。營造者,是由一個龐大團隊所組成,各路工班施展絕學,是成就建築最重要的實踐者;建築設計師,由各種知識與人文要素所養成的專業人員,是附加理想和價值在建築體上的靈魂推手。

建築師需要兼備藝術家的審美眼光和工程師的力學知識,還要了解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此外,建物的材料、特性、市場供應與趨勢,也是實現建築之前的重要考量。東方傳統建築以木架構為主要形式,每一個工事都聯合不同領域的匠藝共同完成,其中負責統籌各類技師的即是執篙的大木司阜。執篙的大木司阜就像現今所稱的建築設計師,負責設計符合地理環境、風水、生活習俗、結構力學與外貌風格的建物,尤其寺廟佛堂是地方精神中心,負擔有重要的傳承責任,更是需要一位技術專精、能領導眾人的大木司阜。正因為大木司阜有著火車頭般的重要性,所以在上大樑祭典時,他們也是儀式的主祭者之一。

上大樑

1986年,關帝殿上大樑時之影像,以布條將沉重的梁柱懸吊上去。


傳統大木司阜──許漢珍

建造過六十七座廟宇的許漢珍,民國十八年(西元1929年)出生於臺南市的後甲,父親許銅爐師承自泉州溪底派的張鈍,從事寺廟與屋厝營建的工作。許漢珍從小耳濡目染,十七歲正式跟隨父親學習大木作技藝,在工地現場的觀察與實作裡體會大木的內涵,學習的是父親所教授的建造技術,承傳的卻是閩南式建築千年來的智慧。

閩南傳統建築以木構造為主,其中分工多元,主要可分為大木作與小木作,小木作係指建築裝飾的雕鑿,而大木作則是建築的骨架。大木作以樑、柱、斗拱等構件運用卡榫架接結構體,其形式繁複而多樣,以實用性來看,卡榫間的彈性空間有效傳出外力並吸收力量的衝擊,老子所謂的「柔弱勝剛強」於此表露無遺;以藝術的價值來看,瓜筒斗栱雀替垂花等構件,透過卡榫彼此交接營構,形成了複雜有序的群組,構成了東方建築結構上的美學。

關帝殿三川殿

臺南關帝殿三川殿。

傳統大木結構圖

傳統大木結構圖。


傳統大木作的學習是複雜知識的累積過程,需要許多毅力與耐力作為基礎,因為看似簡易的堆積木原理,卻包含了結構力學、外觀美學、民俗倫理等多重複雜的元素。另一方面,對於劃場與圖面繪製的掌握十分困難,更是只有少數學徒能達成。許漢珍在傳統的學習體制下完成了基礎專業的培養,又跟隨父親增加了許多工作經驗。雖然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在環境改變、大木營造工作逐漸減少的情況下,許漢珍轉而從事木結構車體工作,然而,知識很多時候是相互映證與激發的,就在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三十歲的許漢珍重回寺廟營建,將木結構車體工作運用到大木的建構上,讓兩者相輔相成。藉由發包制度,許漢珍有了與其他設計者交流建築設計圖的機會,並在配合現代RC營造需求下,以作為一個傳統大木匠師的特質,尋找在社會中的自我定位。

大木司阜的更上一層即是執篙的司阜,「畫線準、下鋸聖、丈竿一落如聖旨」,丈篙為傳統建築衡量的工具,是傳統大木結構從設計到營建的關鍵,而此營造口訣也說明丈篙在營建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落篙技術及大木技藝兩者相輔相成,衍生司阜的設計思維、用料習慣與營建知識,許漢珍經過了多年經驗的累積與磨練後,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第一次執篙,自此就未曾放下這個重責大任。

傳統建築與數位保存的結合

3D雷射掃瞄機器

3D雷射掃瞄機器。


建築本身是沉默的,它不說話,卻陪伴著人們的生活,道盡歷史的更迭,記錄歲月的流逝。要欣賞它,可以從空間聚落、建築風格或人文涵養等方面著手;要了解它,可以從時代背景、社會機能與建造團隊等深入,但若是想典藏、推廣它呢?

在面對老司阜凋零、傳統建築技藝失傳的當下,該如何創造永續,是許多文化保存者憂心的問題。日本「經綱組」創立於公元578年,以寺廟建築為主業傳承至今,建築環境與用料已多有革新,但精神卻未曾改變。相對之下,在臺灣有許多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者,常在缺乏經費支持的情況下默默以自己有限的資源執行保存工作,就這樣,在進度緩慢的時間中,建築物依然承受著風吹日曬,老匠快速凋零、技術漸漸失傳。有鑑於此,田野訪查及技藝的紀錄就成為保存工作的當務之急了。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徐明福教授所主持的研究團隊,進行「傳統大木司阜許漢珍技藝暨作品典藏計畫」,將許司阜親繪的手稿、丈篙、圖面等資料415筆全數典藏,其中更以3D環場掃描進行如保甲關帝廳等代表性建物的典藏保存。同時,因顧慮到大木建築中包含有許多的經驗法則、歷史影像,若沒有經過老司阜進一步的口傳說明,恐怕只能令人瞭解表象,因此在網站中也搭配口述史料之影音與影像的數位紀錄,全面保存臺灣戰後大木司阜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呈現日治時期至近代,大木司阜空間設計思維與臺灣廟宇建築類型的基礎史料,對於廟宇建築的營建發展歷程、學術研究及未來3D數位模擬導覽加值應用,深具積極的貢獻。

2010年春末的午後,關帝廟埕前的榕樹下,許漢珍司阜和我們這群只懂得用電腦打字的年輕人說明傳統大木建築的建造過程,在一連串詳細的說明後,許司阜還是客氣的問我們:「今仔日按奈講,汝有了解沒?」許司阜已屆該含飴弄孫的八十高齡,但仍然關心大木建築的傳承與發展,看著自己的作品透過3D雷射掃描得以透視結構體,許司阜大聲讚歎時代的進步,對於親手繪製的建築圖、丈篙等資料能透過數位科技傳承下去更是樂觀其成。

大木作這樣的工藝技術支撐著地方文化、社會認同、宗教傳統、族群包容等多層面的價值,我們也在聆聽許司阜的講解之後,才知道,原來開啟這扇大木之門,還有一個奧妙的世界。從他溫和又欣喜的臉上,古老技藝傳承的道路似乎漸漸浮現出來。


參考文獻:

林宜君,《以數位方法再現臺灣傳統大木構架丈篙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7月。

傳統大木司阜許漢珍技藝暨作品典藏計畫




Share

百年傳承千年智慧──傳統大木司阜許漢珍相關藏品

圖3.15 大木作新料加工施作流程

圖3.15 大木作新料加工施作流程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歷史性建築;保存及修復;穀倉建築...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18011
11 / 56
圖3.14 大木作組立施作流程

圖3.14 大木作組立施作流程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歷史性建築;保存及修復;穀倉建築...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18011
12 / 56
照片3.252~257 [大木作工程修復前後對照]

照片3.252~257 [大木作工程修復...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歷史性建築;保存及修復;穀倉建築...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18011
13 / 56
【圖5-1-07】大木作木構件修復百分率圖

【圖5-1-07】大木作木構件修復百分率...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彰化縣;書院;建築;古蹟修護;古...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18016
14 / 56
圖4-1-2 大木作新作流程圖

圖4-1-2 大木作新作流程圖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宗祠建築;嘉義市;古蹟;保存及修...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49239
15 / 56
圖4-1-12 大木作修復流程圖

圖4-1-12 大木作修復流程圖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宗祠建築;嘉義市;古蹟;保存及修...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49239
16 / 56
3-3.9 大木作施工位置與數量比對

3-3.9 大木作施工位置與數量比對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古蹟修護;新竹縣;廟宇建築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51085
17 / 56
3-3.8 大木作施工位置與數量比對

3-3.8 大木作施工位置與數量比對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新竹縣北埔鄉;古蹟修護;廟宇建築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53350
18 / 56
3-3.9 大木作工程相關證明文件

3-3.9 大木作工程相關證明文件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新竹縣北埔鄉;古蹟修護;廟宇建築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53350
19 / 56
3-4.8 大木作施工位置與數量比對

3-4.8 大木作施工位置與數量比對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新竹縣關西鎮;古蹟修護;祠堂;家...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65568
20 / 56
上一頁
第 2 頁
共 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