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選珍藏 : 平衡、拋接與翻騰

文╱吳秀玲

本文由TELDEP拓展台灣數位典藏公開徵選計畫提供


以往每年國慶晚會,民俗特技總是最引人入勝的表演之一,只見個個身手矯健的藝人騎單車、跳火圈、轉盤、柔術、倒立、疊羅漢,偶爾耍驚險,眼看疊羅漢搖搖欲墜,倏而一齊翻騰落地,讓捏出一把冷汗的觀眾不禁報以熱烈掌聲,節目最後總會來一段排場最大的疊羅漢「金玉滿堂」,把薄海歡騰的氣氛烘托到最高潮。其實遠在宋朝,宮廷以及民間節慶場合,就是各色民俗特技進獻之所,例如《東京夢華錄》記載皇帝壽誕百戲爭鳴的盛況,包含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筋斗、擎戴等等。時間更往前推,早在漢代的畫像石雕就能發現角抵、跳丸劍、尋橦、走索、吞刀吐火這些相似的身形。千百年來,演者代興,帶給觀眾的驚喜卻是相同的。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歷史的因緣際會使得一些大陸特技家班藝人留在臺灣,在戲院、酒店、歌廳、軍中康樂隊中討生活,其中夜總會等商演場合最具挑戰性,三個月一檔,節目每每要翻新,磨練藝人的創造力。為了要與對岸較勁,早期特技頗受國民政府的重視,民國62年教育部成立的「中華綜藝團」,經常奉派出國進行國民外交;民國67年李棠華先生成立「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不同於傳統家班父子與師徒技藝相傳的方式,李先生開始有系統的培訓特技人才;71年國立復興劇校(臺灣戲曲學院的前身)增設「綜藝科」,結合了演藝專業以及學科的完整教育。臺灣的特技教育系統分為平衡造型、拋接、健身、技擊、翻騰五類,學生還要選修舞蹈、戲法、工藝、藝陣等其他傳統技藝,畢業後可從事晚會、餐廳、街頭、其他劇團、舞蹈、武術選手、馬戲團等演出。這些特技教育系統出身的藝人較以往有更高的學歷、更多才多藝、更多元的演出機會。


李棠華先生與他的特技團

李棠華先生與他的特技團。


然而,當民俗特技躍上舞台,成為眾多表演藝術品類之一時,無可避免受到專業表演的角度審視,當代觀眾對於劇場表現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傳統把式如何突顯自己的特色?在大陸出神入化的傳統雜技,以及聲光炫目的太陽馬戲等傳統與前衛的光譜間,臺灣的民俗技藝如何為自己定位呢?

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主任程育君老師指出,曾經有一個法國的導演來臺做交流,他們原本以為外國人一定覺得這些傳統把戲很老套,導演卻說這節目按傳統的方式演就是最好的表演模式。其實民俗技藝是經驗的累積,雖然不像戲曲發展出表演程式,千百年來的藝人已經淘煉出相當的藝術價值與娛樂水平,發展至今也能融合新創意、添加多媒體投影、戲劇效果,但如果藝人本身技藝不到位、做不出感覺,這些輔助的媒體依然無法為表演加分。當初來自大江南北的老藝人會的節目其實都很雷同,他們在學校傳授的也是最傳統的技藝,就得看藝人技巧上能不能做到這些最基本的東西,而這些同時也是最需要被記錄保存的資料。然而傳統技藝傳承模式原本就是師傅手把帶徒弟,沒有劇本,這類既缺乏文獻又不斷翻新的藝術要如何收藏?更困難的是,民俗技藝源遠流長,兼容並蓄,本身就不易界定,典藏既要分門別類,意味著要規範化、去建立一個體系,光是名稱就經過再三推敲的過程,在臺灣的系統不包含動物表演,不能稱「馬戲」;大陸稱「雜技」,聽起來比較「雜」;學校早期的「綜藝科」又易讓人誤解是綜藝秀;現在改制成學院,則叫做「民俗特技」,明確指出以特技為重的特質,表演上也添加原住民舞蹈等具有臺灣特色的元素。


趙家班

老藝人(趙家班)穿著當時特殊的新服裝。

鷹揚萬里

「鷹揚萬里」節目,特技演員穿著原住民服裝。


臺灣戲曲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黃一峰博士主持的「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數位典藏計畫,就是一種跟時間賽跑的行動。老藝人正在凋零,許多也已經改行,他們所創造並見證的臺灣民俗特技的歷史,正快速流失中;之前掃描的圖檔解析度不足,再次前往收集時不是資料流失,就是好幾位已經過世,無法從家人那邊取得遺物。因此計畫團隊先從學院本身有的資料著手,內容包含「工作團隊簡介」、「歷史回顧」、「特技表演的型式」、「特技表演的類型」、「文物搜尋」、「藝師生命簡史」幾個項目。其中「文物搜尋」包含道具、服裝、舊照片與經典影片。計畫網頁採取道具分類排列方式,特技所用的道具其實都是與生活有關的事物,例如水缸、椅子、樓梯、毯子,現在的表演者幾乎已不用實物,改用特製材質來幫助表演。數位化照片都具有600dpi以上的品質,瀏覽各道具、服裝的頁面時皆可以點閱較高品質圖片,並會註明材質、尺寸、適用的節目等。

在「特技表演的類型」處,計畫團隊增列現有特技五大類之外的「魔術」一類,以典藏早期張愚老師發明的珍貴魔術道具;「文物搜尋」中的服裝分成中西式排列,完成約有1200件,質量豐富且一目瞭然。此外,戲曲學院是一所表演專門學校,教學是學校最重要的業務,因此計畫團隊將學校早期的教材打成文字檔,呈現出綜藝科成立二十多年來特技表演的變遷過程,網站使用者也能更具體的認識民俗特技教學。


陳金銘

陳金銘先生表演扯鈴


在今年度數位內容中,舊照片與口述歷史是最令人嚮往與好奇的部分,內容包括早期的家班、培訓班如趙家班、張家班、潘家班、朱家班、王家班等等的記錄身影。多年過去,人事的變遷與凋零造成資料缺漏,如何取得資料也成為計畫團隊最艱難的挑戰。由於往昔節目單上總不詳列節目內容,我們唯有透過照片才得以瞭解當時演出的型態,甚至老特技團也沒有影音記錄的習慣,因為影音會影響商演的票房。此外,特技前輩們各自的作風也是造成資料難尋且彌足珍貴的原因,以最富傳奇色彩的李棠華先生為例,他行事低調,多年來皆不願意接受採訪,少了李先生的第一手資料,臺灣特技史當然就無法完整了,對此,程育君老師認為,數位典藏是一個可以分階段完成的工作,但如何挖掘珍貴的文化資產,才是計畫團隊長遠努力的方向。


藤籃鍘頭道具

張愚老師教授魔術之印度藤籃、鍘頭道具照。


單飛燕頂碗

張火珠老師之單飛燕頂碗,也是夏菊花的招牌動作。


走過千年歷史長河,民俗技藝之所以仍生機盎然,靠的正是它不斷求新求變的特質。它曾穿街走巷,在勾欄瓦肆做場,也曾登堂入宮殿,躍上現代劇場舞台,如今二十一世紀,它又走回人群。萬變不離其宗,民俗特技的倒立、疊羅漢、轉盤等講究的都是平衡的技巧,在藝術的道路上,臺灣的民俗特技也是在傳統與創新中找到具有自己特色的平衡點,「大牌樓」依舊是「大牌樓」,不論他們身上穿的是中國服、原住民服、亦或是超人裝。



參考資料:

李建民,《中國古代遊藝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傅起鳳、傅騰龍,《中國雜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




Share

平衡、拋接與翻騰相關藏品

遠班演出劇照(六)(ac_ph_yuan006)

遠班演出劇照(六)(ac_ph_yuan...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遠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轉毯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yuan006
221 / 258
國內應邀(ac_ph_ho015)

國內應邀(ac_ph_ho015)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河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台北科大揭幕典禮演出祥獅獻瑞之...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ho015
222 / 258
國內應邀(ac_ph_ho025)

國內應邀(ac_ph_ho025)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河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1997年亞太工商發展會議演出...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ho025
223 / 258
國外應邀(ac_ph_hui003)

國外應邀(ac_ph_hui003)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輝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日本神戶南京町春節祭演出軟功元...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hui003
224 / 258
國外應邀(ac_ph_hui005)

國外應邀(ac_ph_hui005)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輝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日本神戶南京町春節祭演出軟功牙...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hui005
225 / 258
國內應邀(ac_ph_hui021)

國內應邀(ac_ph_hui021)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輝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輝綜學生於當天演出前與王光中主...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hui021
226 / 258
外島應邀(ac_ph_kuang012)

外島應邀(ac_ph_kuang012)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光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赴金門文化中心演出足技蹬桌中之...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kuang012
227 / 258
綜藝科寰班畢業公演(ac_ph_kuang016)

綜藝科寰班畢業公演(ac_ph_kuan...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光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支援綜藝科寰班學長姐畢業公演比...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kuang016
228 / 258
大班《西遊記》演出劇照(七)(ac_ph_ta013)

大班《西遊記》演出劇照(七)(ac_ph...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大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盤子三角頂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ta013
229 / 258
大班《西遊記》演出劇照(八)(ac_ph_ta014)

大班《西遊記》演出劇照(八)(ac_ph...

  • 主題與關鍵字:學校、大班、民俗特技
  • 描述說明:內容描述:轉盤子
  • 資料識別:典藏號:ac_ph_ta014
230 / 258
  • 上十頁
  • 上一頁
    第 23 頁
    共 2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