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共生
狗一向給人忠誠的形象,部分犬種警戒心高,體態靈活,適合在山區叢林間登高奔馳,追捕獵物,是過往臺灣原住民狩獵的重要幫手。狗成為臺灣原住民的打獵伙伴,最早有文字較為詳細說明獵鹿及雙方相處情形者,至少可追溯至三百年前。清代周鍾瑄《諸羅縣志》記載康熙年間嘉義的風土民情,〈卷八〉風俗志「番俗」中有段對獵犬的描述:「犬大如黃犢,吠聲殊異……捕鹿獐,發示追蹤,百不失一。價至三、四十千。以田犬為性命,時撫摩之,出入與俱。數年前,有長官欲購番一犬弗與,強而後可。犬出,舉家闔戶痛哭,如喪所親。鹿捷於犬,每奔盡一灣,必反而顧;故犬及之……」,敘述獵犬的捕鹿過程,以及過往獵犬對原住民的重要性。
排灣族木雕坐凳,左方描繪獵犬狩獵梅花鹿的情景。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在原住民傳說當中,也可以觀察出對獵犬的重視。魯凱族多納、好茶、神山部落的建立,皆與狗有關。三個部落的傳說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出現類似情景:獵人外出狩獵時,獵犬在特定區域停足不前,獵人勘察地理環境後偕同族人遷居該地,形成部落;在生活用品方面,早在荷蘭、清朝統治時期,當時文獻便記載臺灣原住民將狗毛染色,用以編織衣物,顯現和狗相互依存的生活型態。然而時至今日,比較現存於臺灣的犬種外型、狗毛色澤和長度,推論前段《諸羅縣志》引文裡「大如黃犢」,與過去文獻中提及的狗毛來源犬種,應該早已絕跡。
魯凱族人面紋雕刻屋柱,上方雕刻家犬圖紋。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憲兵軍犬訓練
除了獵犬以外,依照狗的體型、習性與學習力,可培育為警犬、軍犬、導盲犬、救難犬等工作用犬。由中國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新聞片「憲兵軍犬訓練」得知,憲兵軍犬協助國軍執行各種勤務,培訓過程分為服從訓練、體能訓練、任務訓練三個階段。「服從訓練」講求整體動作劃一,遵從憲兵指令,符合軍事化要求;「體能訓練」包括跳圈、障礙跨越能力,鍛鍊軍犬體魄,以適應未來不同的值勤環境;「任務訓練」則包含搜索與看管物品、救助我方被困人員、防止人犯脫逃等工作實境模擬訓練。
軍犬跳圈訓練。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約1分14秒處)
軍犬解救我方受困人員(任務訓練)。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約2分15秒處)
臺灣犬
在臺灣畜犬協會的推動之下,臺灣特有犬種「臺灣犬」(臺灣土狗)於二○○四年獲得世界畜犬聯盟(Federation Cynologique Internationale,簡稱FCI)暫時認可,並訂立標準界定其外型、毛色、身長、體重等項目,部分特徵和乾隆十年左右,描繪臺灣原住民生活的《番社采風圖》「捕鹿」圖相符。若通過平均十年的觀察期,將成為第一個列入FCI承認的臺灣犬種。
狗在臺灣與民共同生活由來已久,然而部分在飼主棄養、走失下淪為流浪狗,造成環境衛生、噪音、攻擊人類等社會問題。飼主應該在養狗前建立正確觀念,相關單位則須思考如何落實「動物保護法」條文懲戒惡意飼主,並訂立合理的流浪狗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全國法規資料庫:動物保護法。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諸羅縣志。嘉義市:嘉義縣政府(民72)。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楊龢之(民97年12月)。漫談臺灣土狗。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12:79-89。
延伸閱讀:
CCC5:把噗追緝令(上)
CCC6:把噗追緝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