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傳統文學的核心,清朝時期臺灣雖然地處邊陲但民間富庶,社會賢達在溫飽之餘對族中子弟的儒學教育極為注重,興建多處儒學和書院;又有許多流寓遺老和官員幕客來臺,開啟了託物遣懷、吟詠酬唱的風氣。在清代中期,雅好詩詞的士子學人、地方士紳紛紛組織詩社往來唱和,互相交流的風氣極盛一時。
甲午戰爭割讓臺灣之後,傳統儒學成為華夷之辨的象徵,為了傳承民族文化,臺灣文人更加熱衷於結社,同時又有著新穎的報紙做為傳播管道推波助瀾,文社與詩社的數量隨之快速增加。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削除武士階級,一些失去俸祿的武士以開設私塾教授四書五經維生,使得漢學教育普及到日本民間,漢學的興起連帶使得漢詩十分鼎盛,例如大正天皇畢生曾創作了千餘首漢詩。
在同樣崇尚漢文詩詞的背景之下,日本官民與臺灣仕紳自然而然有著共通的文化交流空間,以此為基礎再漸次串連至政治、經濟等社會領域的人際交往。而許多臺灣總督和民政長官亦特別重視詩文,經常設筵款待文人,前有兒玉源太郎總督在別邸舉行詩會、後有田健治郎總督在總督官邸邀宴,並親自賦詩以示懷柔人心。
在這樣的氣氛環境下,自清末開始的臺灣詩人南北酬唱進而發展為全島詩人大會,參與的詩社包括臺北州的瀛社、新竹州的桃社與竹社、臺中州的櫟社、臺南州的南社和嘉社等等,各地詩社互連聲氣,輪值召開聯吟會讓全臺各地詩友共聚一堂題詩唱和。
一九四二年元宵節櫟社春會紀念照,櫟社是當時臺灣中部規模最大的詩社,照片正中央身穿素色長衫的是傅錫祺社長,前排左三是林獻堂先生。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一九三二年的全島詩人大會由臺北瀛社主辦,大會地點選在大龍峒孔廟,此次盛會為期兩天,在謁聖廟詩之外,第一天的詩題首唱〈春寒〉、次唱〈報午機〉,第二天的詩題首唱〈屯山積雪〉、次唱〈祝花朝〉,並在蓬萊閣開宴舉行擊缽詩活動。會中的詩作推派左右詞宗選取,後由瀛社社員林欽賜編輯編成《瀛洲詩集》,並收錄了全島百餘位詩人的舊作,於大會翌年二月付梓。
瀛洲詩集緒言由詩友許寶亭所作的〈壬申全島詩人大會記〉。
(林欽賜編,《瀛洲詩集》,昭和八(一九三三)年。)
這部《瀛洲詩集》的卷首題字由當時的臺灣總督上山滿之進、以及臺北帝國大學總長幣原坦等政要名士手書;並由瀛社社長謝汝銓緒言介紹全島詩人大會的來龍去脈。詩集內容不僅採錄大會詩稿,同時並刊載了百餘位詩人的清晰照片,因而將許多時人的面貌留傳至今,使該書益加珍貴。收錄的各地詩人舊作中,也包含幾位日本詩人與臺灣女性詩人,例如渡臺三十年、喜好臺灣文史與古蹟民俗、長期擔任《臺灣日日新報》主筆的尾崎秀真;創作大量詩詞、任職於臺北帝大的文學教授久保得二;南部地區藝文領袖之一、精於詩畫的傳奇女傑張李德和等等。
菼社詩稿,錄有以「花月痕」為題之擊缽吟詩作六首。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靜宜大學 台灣文學系)
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亦收錄了臺灣漢詩的相關藏品,分別為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典藏的菼社詩稿,以及清華大學圖書館典藏的葉榮鐘《少奇吟草》詩稿。
參考資料:
林欽賜編(1933)。瀛洲詩集。台北市:林欽賜。
王幼華(2009,6月)。日本帝國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構接--以瀛社為例。臺灣學研究,7,29-49。
謝崇耀(2010)。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文化空間之發展與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嘉義縣。
延伸閱讀:
CCC5:百畫堂•歲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