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陳嘉翎
鼻煙壺,乃中國人用來盛裝鼻煙的容器。明末清初歐洲使節獻方物而有之。鼻煙進入中國後,京城旗人重視休閒文化,朝野吸食,蔚為潮流。鼻煙壺被加進了東方元素,成為社會時尚;意即將西方新奇發明和中國工藝巧思完美融合,成為清宮時至今日的中西合璧文物之代表,並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民族藝術,鼻煙壺乃即成為當時人們珍藏玩賞的盈握器物,甚且蔚為流行符號與地位表徵,但同時也被人們忽略其原有的實用功能,進而轉化為政治犒賞、官場文化、休閒與玩賞層面的藝術品,遂促發盛清鼻煙壺的發展,百花齊放,大放異彩。
吸食鼻煙原本非我國習俗,而是來自西方的一種時尚潮流,鼻煙為一種貴重禮品,隨之而來的鼻煙壺則融合中西特質而獨特發展,代表了異域風尚刺激本土,進而產生諸多文化意義。進一步說明這些意義即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下,中國人向西洋人學習後所產生的影響;而盛世工藝中最足以表現中西文化交流文化意義的鼻煙壺,便孕育而生。鼻煙壺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下,成為一個西學中用的成功例證。
鼻煙來到中國後即受到皇帝喜愛,向傳教士學習吸聞方式而成為日常習慣,康熙以後皇帝們開始吸聞鼻煙,上行下效,在京城蔚為時尚,民間也起而仿效,吸煙習俗文化的普及,這似乎也意味著中國人摒棄鎖國而某種程度接受洋化的開放態度,也造就了清盛鼻煙壺工藝的急速發展。
康熙皇帝對於鼻煙壺相當講究,故令清宮內務府設造辦處自行開發製造。清宮內務府除了調度民間匠役於京師作坊,同時也聘用耶穌會教士,由於他們的參與,同時也帶來了玻璃、琺瑯與琺瑯彩等製作方法,並充滿西方十八世紀中期洛可可風格注重裝飾性的表現與宮廷性質窮奢極欲的工藝美術注入中國工藝,深刻地影響清代的裝飾藝術;1而此種透過作坊中本國籍與外國籍的役匠跨國技術合作的形式,也算是中西交流的一個範例。雍正時期的鼻煙壺已獨立發展,從西洋鼻煙盒的使用概念轉化為自我發揮的一個嶄新又繁榮的工藝藝術階段;乾隆時期鼻煙壺的製造更出現許多新的題材與技法。鼻煙壺初以玻璃製成,瓷胎、玉石、金屬、骨類、貝類、植物等品類陸續而出。匠役善用打磨、雕鏤、繪畫、書法等技法融於小巧壺身,例如鏤奇疊色的料胎、精秀細緻瓷胎彩繪、溫潤以澤的玉石、巧琢天成的瑪瑙、繁褥富麗的琺瑯彩、精妙入微的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