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起源於何時,到目前為止尚未定論,不過現今所知最古而可靠的書寫文字,是從河南安陽發掘出土的甲骨文,它是商朝後半期已經有系統可循的文字。從殷商的甲骨文算起,漢字的使用已達三千四百年之久,期間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金文(銘文、青銅文)、小篆、隸書、楷書五種字體的嬗變。

  從歷時的演變來看,漢字可區分為兩大階段。這兩個階段以秦代的小篆作為分界:自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通稱「古漢字」;自秦漢隸書以後,通稱「今漢字」。當代正在使用的漢字,稱作「現代漢字」,在形制上也屬於今漢字。

  古漢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及小篆,漢字在這個階段較完整的保存了其因義構形的表意文字特色。此時組字的筆畫係各式各樣「隨體詰詘」的線條,保留了明顯的象形性,如:甲骨文的「fg」、金文的「gh」,兩者的線條、風格雖不一致,但皆可一眼認出所描繪的「目」形,從而可知其為「目」字。

  古漢字早期未受規範,書寫具有隨意性,造成一字多形的狀況。以「寶」字為例,光是金文「寶」字就有二百多個不同的形體。這種隨意書寫的情況到了秦始皇實行「書同文」的政策,頒行小篆為當時的標準字體後,才有了改善。小篆雖然已是規範字,但仍由各種曲屈迴環的線條所構成,與今漢字形成極大的區別。

  相對而言,今漢字的組字筆畫經過自然發展和人為規範,尤其經歷漢代的「隸定」後,漢字由線條結構步入點畫結構,筆畫形式逐漸固定,寫法亦受到規範,原始的圖形性亦已淡化。與古漢字的象形性相對,今漢字逐漸成為較抽象的符號。

   現代漢字與古漢字相比,由於形體變化太大,漢字的形義關係已很不明顯,甚至完全隱沒。所以想要瞭解某個字的構形寓義,必須找到它的古文字形體。銜接古今文字,不僅可透過現代漢字來認識古漢字,更可藉由古漢字而加深對現代漢字的理解。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版權所有
Copyright@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Taiwan, All Right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