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選珍藏 : 風塵俠隱藏龍伏--皇民化布袋戲變革

臺灣布袋戲在皇民化時期經歷了非常特殊的改變,在強制的外力影響之下,布袋戲表演受到第一次打擊。然而遭遇逆境的演師們以頑強堅定的生命力在暗中持續蟄伏,靜待死灰復燃的時機。

一九三○年代,日本軍部勢力抬頭,採行在亞洲積極擴張的政策,海軍鼓吹南進論,意圖奪取南洋與中南半島納入帝國統治範圍。在此國策下,臺灣被視為第一線的前哨據點,臺灣總督府的殖民統治經驗也被當作經營南洋的開發範例。一九三六年九月,海軍備役大將小林躋造就任臺灣總督,終結了文官總督時代,並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化」三大施政方針,宣示臺灣進入帝國的戰爭體制,著手強化殖民地人民的忠誠,進而實行資源動員來支持軍隊擴張。其方針中的皇民化運動乃是綜合中央與地方的各種施政,希望改造臺灣人民成為皇國臣民,有些是原有的舉措,如公學校的教化、推行國語(日語);也有些是新的政策,如廢止報紙漢文版、更改姓名等等。

遊行

皇民化時期動員臺北第一高女的學生上街遊行宣傳。

圖片來源:鄧南光作品集)


這波洶湧而來的浪潮也直接衝擊到臺灣布袋戲。皇民化運動中的民風作興運動,對於臺灣的佛道寺廟傳統戲曲以及婚喪喜慶習俗加以改革,逕行拆毀廢除了許多寺廟,也不允許使用傳統鼓樂,使得布袋戲的後場演出大受影響。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各地官署更以社會教化為藉口,陸續宣布禁止臺灣戲曲演出,並四處取締私下活動的戲班,過往在稻埕廟口表演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失去了戲臺,僅有少數戲班以新劇的名義轉入城市裡的劇場;大多數戲班則在禁令壓制之下,不得不封箱解散、各謀生路。無戲可演的布袋戲演師們紛紛改行,有的下田務農、上山挖礦,有的成為挨家串戶的小販,也有的遠渡福建賣藝,頓時使得臺灣布袋戲發展為之重挫。


迫近的變革

當局驟然強硬實施的種種移風易俗舉動,有些激起民間很大的反彈聲浪,例如拆毀寺廟、廢除神像;有些遭到普遍消極抵抗,例如改姓名運動直到一九四三年年底,仍只有百分之二的臺灣人登記更改姓名;而禁止臺灣戲曲演出,讓廣大的農村居民失去了原本僅有的娛樂活動,亦是屢屢引發民怨。一九四○年末,新上任的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改採較為緩和的態度,由中央組成皇民奉公會,任命官民委員重新檢討各項施政,從中也設立了統籌演藝事業的娛樂委員會,邀請教育藝文界人士出任委員,研究本地戲劇是否能兼顧推動皇民化與滿足大眾娛樂。

娛樂委員中的臺灣籍委員黃得時出身望族,平素極為關心民俗文化與鄉土文學,又非常熱衷於各類偶戲,藉此機會力陳布袋戲忠孝節義的故事內容,有助於農村社會的娛樂教化,只要嚴選劇本,必能符合當局所需。一九四一年十月,在黃得時積極奔走安排下,娛樂委員們首度觀賞了原汁原味的臺灣布袋戲,並對其技藝之精妙大為稱讚。經過幾度討論後提出修改方向,又進行了第二次的試演,演出表現讓委員們更加有信心,希望能將其改成日本化的新偶戲。其後第三次的試演,劇齣改編自日本傳統故事和時代劇,終於獲得了委員會的認可,解除了長達五年的禁令,在一九四二年十月首度公開表演改造後的皇民化布袋戲,恢復了布袋戲演出。官署後來陸續審核通過了七個劇團的許可,允許戲班在全臺各地進行巡迴表演。

戲偶

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的戲偶

(圖片來源: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


黃得時推動的三次試演會邀請了北中南許多著名的演師和戲班協助,共同參與改造布袋戲,在採用日本故事之外,也引入許多和原先完全不同的革新,例如採用西洋樂器和東洋唱片來配樂伴奏、縫製日本式及本地樣式的戲偶服裝、由專人擔任日語解說、戲臺裝置運用立體的組合式布景片、場景段落轉換節奏更加快速等等。這些改變對於臺灣布袋戲發展帶來了全面的影響,啟發後來金光布袋戲的表演形式;而戲臺上新出現的日本武士浪人等角色需求,也促成了本地雕偶師傅的誕生,為日後金光布袋戲千奇百怪的尪仔頭預作伏筆。

在宣傳皇民化名義下加入巡迴表演的演師們,藉著演出皇民化布袋戲的掩護,仍然冒險偷偷加演本地布袋戲劇碼,不但為臺下的觀眾在苦悶的戰爭時期帶來短暫的歡樂,也以此抒發演師個人內心的壓抑,在鑼鼓聲中慢慢等待時局撥雲見日。





Share

風塵俠隱藏龍伏--皇民化布袋戲變革相關藏品

戲偶名稱:佐佐助三郎

戲偶名稱:佐佐助三郎

  • 主題與關鍵字:戲偶
  • 描述說明:佐佐助三郎(武士)
  • 資料識別:Pic_cwc_0011
1 / 3
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

皇民化布袋戲-鞍馬天狗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掌中戲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00218
2 / 3
皇民化布袋戲-南洋戰爭

皇民化布袋戲-南洋戰爭

  • 主題與關鍵字:關鍵詞:掌中戲
  • 資料識別:文獻編號:101800218
3 / 3